2014年,Schaft出售給了谷歌,安倍晉三承諾讓機器人成為其發展戰略的關鍵支柱。他的目標是,到2020年使日本機器人市場規模增長到2.4萬億日元(約合1200億人民幣)。為響應政府號召,日本科技巨頭包括松下、東芝和夏普都在開發自己的機器人技術。這些公司研究的機器人包括,機器人外套、手指非常靈活足以打手語的人形機器人和能說多種語言的清潔機器人。
根據新戰略機器人產業研究院的搜集的數據顯示,當前全球工業機器人系統市場的規模約為300億美元。日本公司還指望機器人能拉動銷售增長,因為傳統消費電子如電視和PC都在下滑。但大阪工業大學機器人教授Yukio Honda表示:“在大公司機器人創新很難。”專家們稱,新技術常常會帶來損害公司品牌形象的安全風險,為避免此事,在大規模投放市領先前,他們總是花數年甚至數十年開發。
2012年離開松下的Honda稱:“即使經過很多的試驗,這些風險也常常比產品的預期收益要大。”例如,今年早些時候松下可變成輪椅的機器人床確立了看護機器人的國際安全標準,減少了公司的安全責任風險。但該產品不一定使用了最先進機器人技術,并要求人工輔助才能將病人搬到床上。高管稱,為了滿足安全和成本要求,他們需要在某些技術上打折扣。松下機器人床項目的主管Hideo Kawakami表示:“新看護機器人有太多未知數,包括風險。”隨著日本社會的日益老齡化,很多公司都在看護機器人上下功夫。
10月東芝推出了自己的類人機器人原型,該機器人可以微笑和眨眼,穿著粉紅色上衣和白色裙子。該公司希望到2020年,該機器人可以成為老年人和癡呆人的伴侶。機器人也是東芝在2018年3月前將醫療保健產品銷售額,從當前的34億美元提高到85億美元計劃的一部分。但該公司至少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研發機器人,迄今除了工業使用的機器人外,沒有發布任何成功的大眾市場產品。Honda稱:“日本公司常常贏在技術上但輸在商業上。”
但從大公司和大學實驗室剝離出來的公司依然有一些令人鼓舞的創新。索尼Aibo機器狗團隊的前成員至少創辦了3家新創公司。安倍曾表示,他希望將日本變為“充滿創業精神的大國”。但Schaft面臨的融資挑戰說明,離開老牌公司創業的人依然帶著原先的文化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