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監會第十七屆發審委召開2018年第41次發行審核委員會工作會議,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富士康股份”)首發獲通過。
從2月1日,富士康股份招股書申報稿上報之日算起,到過會僅僅用了36天,富士康股份創造了A股市場IPO的新速度。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廠,富士康在近年來多次謀求品牌化的轉型之路,然而除夏普收購案外,其余的多項舉措均不盡如人意。此次富士康股份如IPO成功,也有助于其憑借國內的資本市場突破長久以來的轉型困局。
上市歷程
2月1日,富士康股份正式向證監會上報招股書申報稿,開啟了登陸A股的歷程。
2月9日,證監會公布招股書申報稿和反饋意見,資料顯示其擬在上交所上市,保薦機構為中金公司;
2月11日,富士康股份二度報送申報稿;
2月22日,招股書進入“預披露更新”狀態。
富士康業績一覽
從招股書公布的信息來看,2015至2017年,富士康股份營收分別高達2728億元、2727.12億元、3545.44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4%。
以2017年營收數據來比較,2016年A股已上市的公司中,僅有13家超過這一體量,可以說IPO成功之后的富士康股份將成為A股的又一大巨頭。
但受制于電子制造業低毛利的市場現狀,富士康股份的毛利率、凈利率并不出彩。招股書數據顯示,2015至2017年,富士康股份歸母凈利潤為143.50 億元、143.66 億元和158.68 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5.16%,凈利率在5%左右徘徊。2017年公司的綜合毛利率約為10.14%,其中通信網絡設備業務、云服務設備業務分別占公司收入的60.5%、33.96%,但上述兩項業務的毛利率僅為13.65%、4.65%;盡管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人業務的毛利率高達49.23%,但由于該業務在總營收中占比僅為0.27%,因此對富士康股份的毛利率拉動并不明顯。
富士康為何能快速獲批?
根據證監會官網披露的資料,截至3月1日,滬市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正常審核狀態企業還有202家,深市則還有213家企業,也就是說,總計仍有415家擬上市公司處于排隊狀態。
專業人士表示,對這些排隊中的擬上會企業來說,一般預披露之后要等待至少半年的時間,才會進行到預披露更新的環節。相比之下,富士康股份的速度“堪比光速”。
招股書顯示,富士康股份成立于2015年3月6日,在其申請上市時,還沒有滿三年時間,不符合《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的規定。但規定同時指出,不符合該條件的需經過國務院批準。顯然,富士康是拿到了一張“豁免證”。
由此可以看出,監管層正在以罕見的支持力度,歡迎新經濟、“獨角獸”類企業在A股上市。
據悉,監管層已在近日向相關券商傳達了資本市場助力中國新經濟政策的大方向,落實到具體政策方面,其實有三大維度:
第一,是支持已經在境外上市的、有戰略價值的大型企業,在境內市場發行證券。
第二,是支持還沒有在境內外上市,但已經搭建了VIE架構的,市值規模在百億美元以上的獨角獸企業,直接在A股上市。
第三,支持注冊地在境內,但還沒有上市的,具備行業發展價值的“四新”企業,盡快在A股上市。
對于這些企業,監管層會采取特事特辦的方式,“走富士康的路”——這意味著,富士康的IPO進程被按下加速鍵,推動力儼然主要來自監管層,整個流程也將成為新經濟企業、獨角獸公司們今后加速上市的參照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