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機器人協會給出的定義:機器人是一種可編程和多功能的操作機;或是為了執行不同的任務而具有可用電腦改變和可編程動作的專門系統。從應用環境的角度劃分,機器人分為工業機器人(industry robot)和服務機器人(service robot)兩大類。
工業機器人是面向工業領域的多關節機械手或多自由度機器人,是自動執行工作的機器裝置,是靠自身動力和控制能力實現各種功能的一種機器,它接受人類指令后,將按照設定的程序執行運動路徑和作業,包括焊接、噴涂、組裝、采集和放置(例如包裝和碼垛等)、產品檢測和測試等(ISO定義)。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定義,服務機器人是一種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機器人(不包括從事生產的設備),它能完成有益于人類的服務工作。服務機器人又可分為兩類:專用服務機器人(professional service robot)和家用服務機器人(domestic use robot)。其中,專用服務機器人是在特殊環境下作業的機器人,如水下作業機器人、空間探測機器人、搶險救援機器人、反恐防爆機器人、軍用機器人、農業機器人、醫療機器人及其他特殊用途機器人;家用服務機器人是服務于人的機器人,如助老助殘機器人、康復機器人、清潔機器人、護理機器人、教育娛樂機器人等。
十年以前,大家都認為服務機器人是實驗室的事情,它離我們的生活還很遠。但是不知道是因為互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還是新材料技術的原因,突然把服務機器人帶入到我們的視野,進入到我們家庭,感覺距離一下縮短了大概五年。我們就開始思考會不會今天的產業是工業機器人,明天的產業是服務機器人?
在全球家用服務機器人方面,世界各國處于同一起跑線,產品形態和功能正在探索和嘗試,未來具有巨大的產業發展空間。日本處于領先地位,歐洲、韓國、中國緊隨其后。圍繞家用服務機器人的市場空間、本體、系統應用工藝、傳感器核心部件、控制系統等方面是衡量技術先進性的關鍵點。中國的家用服務機器人在近幾年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整體處于發展初期,且多是分散式發展,沒有形成壟斷性企業與格局。在安全巡查、反恐防爆、抗震救災、教育、陪護、無人機、兩輪車等方面,國內企業已嶄露頭角。在所有從事服務機器人的公司中,有35%以上的公司都是新創立的,這些企業往往以破壞性技術創新或應用牽引商業模式創新快速發展,大部分企業還很年輕,規模也較小,缺乏規律性成熟的經驗,但是這些培育、孵化或是創新企業,為新興經濟與產業發展、大企業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我們來看看實實在在的數據。比如說我們大家熟悉的大疆,2015年銷售額30億,就這么一個航拍產品,反正很多人不太相信,沈陽新松也就15億到20億,還那么多的產品系類。
家用服務機器人年增長7%,增長率不高。原因是什么呢?進入家庭的機器人形態大家不清楚,很模糊,好像有用,好像又沒有用。好像可以買,又好像太貴。例如很多人關心機器人在服務老年人上應用如何呢?服務機器人服務于老人這是一個特別廣闊的市場,歐洲和日本關注很多。目前沒有得到廣泛應用有兩個原因,第一,康復或者陪護好不好?誰說了算?購買者還是使用者還是廠商?都不是,是醫生說了算。為此,對老人的陪護、康復,醫學資源顯得比產品更重要。第二,這類產品個性化很多,所以成本高。中國老人現階段還不是很富裕,像我們老了以后,才會去買上萬塊錢的機器。需求是存在的,只是這個痛點誰能先捅破。
對于服務機器人,更強調的是人機交互,安全應用以及能夠在不同的環境中實際作業等問題。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下屬的北京賽迪機器人測評工程技術中心有限公司牽頭制定了《服務機器人交互安全和環境適應檢測試驗》行業標準,并且具備專業的檢測試驗環境和工具。也研發了開放的平臺窗口向服務機器人廠商、用戶以及研發機構征集檢測案例。
針對中國服務機器人這么大的市場,資本和市場看是不缺的,大部分的企業家和學術界就是瞄準質量。服務機器人的檢測試驗和研發、生產的同步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是服務機器人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