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地機器人普及率將達20%
孩子通過培訓,可以自己組裝機器人;練習書法有書法機器人與你一決高下;掃地、擦窗有機器人;廚房炒菜做飯也有機器人……只要愿意,不久的將來,越來越多的機器人將走進尋常百姓家。在哈工大機器人集團南方中心副總裁、張家港高端裝備研究院負責人喬徽眼中,這樣的場景出現在中國人生活中已為時不遠。
服務機器人,作為機器人家庭的重要成員,起步雖晚但發展迅速。專家指出,未來的機器人將不僅僅局限在繁重的生產加工現場,辦公室、家庭、停車場、購物商場、餐廳、酒店、工廠、戶外探險、深海采掘等都會有機器人的身影,服務機器人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目前,掃地、擦窗等清潔衛生機器人家庭服務中普及程度最高。蘇州科沃斯機器人有限公司主產掃地機器人、擦窗機器人、智能移動空氣凈化機器人等。科沃斯官網商城總監&品牌營銷經理盧炎說,國內每3 臺吸塵機器人就有2臺出自科沃斯,還銷到德國、法國、瑞士等 30 多個國家和地區。
統計顯示,近年來我國掃地機器人每年以80%以上速度增長,但家庭清潔機器人市場潛力仍然巨大。“全國大概有4億家庭,城鎮家庭有2億,但去年掃地機器人普及率只有2.5%,今年估計會達到4%,科沃斯期待這個比例到2018年提高到20%?!北R炎說。
而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老年護理機器人將成為未來服務機器人市場的新星。一方面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老年人護理人員供不應求;一方面老年護理工作辛苦而待遇普遍不高,護理機器人將有效緩解這種矛盾。在這方面,日本投入很大,一年的政府撥款超過2400萬美元用于研發推廣,計劃到2018年每3—4個有老年人的家庭至少有1個護理機器人。
服務機器人與國外不分伯仲
專家認為,相對于工業機器人,我國的服務機器人產業與發達國家基本同步。南京理工大學自動化院長郭健教授說,“與工業機器人產業受制于材料、控制、加工等環節而與國外有較大差距不同,我國服務機器人與國外各有特色、不分伯仲,國外企業在加工制造核心部件方面有優勢,我們的集成功能等更豐富。”
記者獲悉,雖然我省機器人研發制造業集中在工業機器人領域,但服務機器人產業也已具備相當基礎。
智能機器人研發生產是南京理工自動化研究院方向之一。該院負責人彭總說,南理工自主研發的餐飲機器人已有小批量生產。目前正在研發的智能電動移步訓練器、腰部康復機器人、管道檢測與內壁擦洗機器人等,都在行業處領先位置。
“科沃斯生產的機器人吸塵器,技術是國內最好的,國際上也只略遜于iRobert?!北R炎說,全球首款自主知識產權的家庭服務機器人,已能提供視頻互動、外設管理、娛教互動、提醒等多種智能化服務。
喬徽說,哈工大機器人集團多款服務機器人領先同行,比如迎賓機器人,集語音識別技術和智能運動技術于一身,可以進行人機交互,對人進行面部識別、自主導航、自主避障等,這些都屬于國際主流高端技術。如今這些產品已在一些賓館、機場、展博覽館等場所運用。
機器人離高度智能化還有差距
盡管如此,我們也不能漠視這樣的現實:一方面,機器人圈內熱熱鬧鬧,一大群“圍觀者”興致高昂;另一方面,服務機器人真正步入社會、走入尋常家庭者還寥寥。
問題出在哪里?瓶頸如何突破?學術研究人士、市場人士見仁見智。郭健坦言,“服務機器人的產品質量,包括一些部件,尤其是核心部件上,我們與國外還有一定差距?!?br />
“技術研發上,目前的服務機器人產品離高度智能化還有差距。”喬徽也認為,未來的機器人應更多具有搜集、整理、分析和判斷、決策信息的能力。未來機器人將與3D打印技術、物聯網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更好結合,進而變得更加智能、更為便捷。此外,價格還比較昂貴,一臺迎賓機器人售價一般為20—30萬元,這很難讓普通消費者接受。
盧炎認為,讓服務機器人更多更快走入家庭,要突破兩個制約,一是用戶要更新觀念和認知,中國人習慣于用掃帚掃地,不了解機器人的功能,擔心掃不干凈;二是不斷提升功能,比如讓掃地機器人從單一的掃地服務變成能提供多功能服務的多面手機器人。
為機器人設計大腦
“跳個小蘋果。”工作人員湊近圖靈機器人發出指令,幾秒鐘之后,音樂響起,“大白”開始有節奏地擺動起來,手指頭、關節部位都能跟著動,還能模仿人的動作自行坐下站起。
圖靈“大腦”的工作原理是,當人向機器人發出聲音,機器人將聲音轉換為文字,再把文字識別成有用信息。之后,機器人會在整個大腦甚至整個互聯網尋找合適的答案,再反饋給人。
這實際上是一個軟件系統,并非我們通常定義上的機器人,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人類的中樞神經系統,通過對發送指令者發出的自然語言指令的準確解析與反饋,調動軀體進行相應的運動,就像是人類大腦在聽到朋友幫忙倒一杯水的請求,并指揮身體做出能達成大腦指令目標的動作——倒杯水給朋友。
這個能跳小蘋果的“大白”真名叫“NAO”,是一款在法國制造的機器人,平均售價超過10萬。當然,這只是圖靈大腦最大眾化的應用,“NAO”還可以充當客服人員,以及陪護老人,并且具有學習能力。
去年,海爾發布了一套智能家居系統,將海爾的整套家居產品打包放入一個家庭中,包括冰箱、洗衣機、空調等,其中,也植入了圖靈“大腦”,讓這些電器能夠聯動,并做到集中化的管理。俞志晨介紹,圖靈“大腦”扮演的是中央控制器角色。
記者了解到,在一套售價10萬元左右的智能家居系統中,圖靈“大腦”目前的成本約為3000~5000元。
傳統的家電生產商都加快了智能化轉型的步子,而智能家居的關鍵部位——控制中樞在這些機器人的制造者眼里,還是小學生。
“一個真正的智能化產品是類似于家庭管家。它可以把家庭里所有的東西連在一起,做集中化的分析和控制。以后,家用機器人可以扮演這個角色,它一方面可以控制家庭所有的設備,另一方面它又可以跟人不斷地互動、交流和學習。”俞志晨對這個大腦未來的設想更加美妙。
學習人的習慣、行為,然后進行智能化的控制,眼下,人工智能正在按照這個路徑一步步推進。
65年前,人工智能之父阿蘭·麥席森·圖靈設計了一個測試,參與者包括被測試人和一個聲稱自己有人類智力的機器。測試時,測試人與被測試人是分開的,問過一些問題后,如果測試人沒有分出誰是機器誰是人,那這個機器就通過了圖靈測試,是有人類智能的。
去年,英國雷丁大學宣告,一臺名為“尤金·古斯特曼”的電腦“偽裝”成一名13歲男孩,首次通過了圖靈測試。
不過,俞志晨認為,即便是機器人已經可以學習人類智能,但大規模進入家庭服務領域這個萬億級別的市場,還需要再等3~5年時間。兒童認知和家庭服務的應用也是圖靈機器人的重點發展方向。
“消費級市場,實際上帶有很多不確定因素,比如說家用機器人,大眾能不能接受它,我覺得需要時間?!庇嶂境空f道。
2013年開始,俞進入家用機器人領域。當時的市場狀況是:只要帶有一些傳感器,就被歸為智能硬件,比如檢測水溫的杯子,但這種杯子最終并沒有得到更大的市場關注。
一個關鍵性的問題是,基礎技術沒有突破,俞當時認為,智能硬件就是傳感器在起作用,將來機器人的發展,一定要有一個智能的控制中樞,來統一控制這些傳感器。
取代人的基礎性工作
俞志晨用手機和機器人做了一個比較,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你躺在搖椅上,想聽歌了,打開手機放音樂,手機只能靜靜地待在一旁;如果這時有個機器人,它不僅可以聲情并茂地給你唱個歌,還能伴舞,是不是更有意思?
最近日本長崎縣一家全機器人運作的酒店開業了:眼睛忽閃忽閃穿著制服的“美女”前臺迎接你的到來,穿侍從衣服的“恐龍”會告訴你如何登記入住,機器人搬運工會幫你搬行李,而狗形無毛機器人為你提供早餐服務。
業主說,這并不是噱頭,而是希望通過使用高科技提高工作效率并節省人力支出。他希望機器人能夠承擔酒店里90%原本需要人工完成的工作。
包括無人機以及無人汽車等,這都可以被稱為“改善型需求”。不管是否愿意承認,一些基礎的工作正在逐漸被機器人拿走。俞志晨甚至認為,機器人會越來越減少對人的需要。
在圖靈的辦公室里,擺放著世界各地的硬件制造商生產的不同樣貌、不同作用的機器人。他的身旁,就站立著一個九頭身的日本制造的美女機器人,俞志晨說,有一天晚上自己在公司加班,還被這個“美女”嚇到過。
“所有人都在做一件事情,就是讓機器人跟人高度相仿,不管是在外觀、動作和意識上,機器人會跟人越來越相似?!庇嶂境空f。 目前圖靈也正在開發硬件,即做屬于圖靈自己的機器人外殼。他相信,未來10~15年,機器人和人會達到無限接近的狀態。
盡管科技可以實現,但一家國內老牌VC的投資總監對記者表示,他認為家用機器人目前來看并不是剛需,真正的剛需還是在工業生產領域,比如到一些人無法直接抵達的地方進行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