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 “2021年世界傳感器大會分場活動-健康醫療與傳感技術專場”在鄭州國際會展中心成功舉辦。產、研、學、企各界翹楚齊聚,聚焦大健康傳感產業與行業發展的關鍵問題,進行學術交流和研究成果分享。
此次論壇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河南省人民政府主辦;中國儀器儀表學會、河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香港浸會大學承辦;論壇旨在推動“產-研-學-企”深度合作、協同創新、綠色發展,促進醫療電子、醫藥檢驗、健康監測、健康管理等多領域的技術融合,推進基礎研究與學術成果轉化,建立并完善我國健康醫療與傳感技術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
主持人 白雪
會議開場由河海大學教授、主任白雪女士介紹了本次大會的部分重要嘉賓,分別來自: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教授、博士導師李景虹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玉奎、河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王良啟,清華大學教授羅國安,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首席專家/副院長張峰等人
河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 王良啟
首先,是河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王良啟上臺致辭。
王主任說到,衛生健康事業的發展需要新理念的引導,新技術的支撐。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傳感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充分體現了科技的力量,得到了業界和社會的肯定,也受到了群眾的歡迎。本次大會旨在構建高水平、高層次、高標準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平臺,希望與會代表把握這次機會,對河南省衛生健康事業多提寶貴意見,將現代醫療技術更多地運用在行業實踐中。
清華大學教授、博士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景虹(視頻報告)
來自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教授、博士導師李景虹院士為大家帶來《單細胞分析化學》視頻報告。李教授通過視頻分享了如何實現單細胞RNA高通量成像挑戰;對多種RNA同時分析成像研究不同RNA之間的相互調控機制;單細胞水平研究腫瘤耐藥機制;通過納米片組裝促進溶酶體逃逸,為腫瘤的高效免疫治療提供新策略等學術報告。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玉奎
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玉奎院士為大家帶來《薄膜基光學傳感技術及其應用》主題演講。張院士分別講了:光化學傳感研究進展、農藥殘留快速檢測、溯源云平臺建設和病毒快速檢測四個方面,全面分析了光化學傳感器終端化應用中的挑戰。
清華大學教授 羅國安
來自清華大學教授羅國安為大家帶來的《醫藥研究新模型—類器官和腫瘤類器官》。羅教授圍繞類器官和腫瘤類器官研究進展,創新技術、產品和臨床應用,器官芯片和類器官芯片研究發展三個方面,詳細講述了類器官的概念、研究發展歷史,腫瘤類器官的臨床發展,我國腫瘤發病和治療現狀,器官和類器官芯片的研究發展等。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首席專家/副院長 張峰(視頻報告)
來自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首席專家/副院長、市場監管總局食品安全抽檢監測秘書處秘書長、國家科技獎領銜獲得者張峰為大家帶來的《食品安全檢測儀器創新保障生命健康》視頻報告。張院長通過視頻分享了食品安全檢測面臨的技術挑戰、食品安全檢測儀器的發展創新歷史、新型高選擇性質譜離子源的研發,以及前景展望。
山東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史建國
來自山東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史建國為大家帶來《我國生物傳感器技術及產業發展路徑》主題演講,史先生詳細分享了生物傳感器的類型,生物傳感器的發展歷程,中國生物傳感器企業發展現狀,和生物傳感器技術產業發展戰略。讓大家對生物傳感技術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南開大學藥學院教授 白鋼(視頻報告)
來自南開大學藥學院教授白鋼為大家帶來的《基于質量標志物的中藥近紅外智能評價技術》視頻報告。白教授圍繞藥品的科學監管,建立符合中藥特點的質量評價體系所存在的技術挑戰,近紅外技術結合化學計量學助力中藥質量屬性研究等,展開了精彩的報告。
浸會大學化學系副教授、清華珠三角研究院仿生微流控研發中心主任 任康寧(視頻報告)
來自浸會大學化學系副教授及研究生課程主任、生物與環境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浸會大學)資深成員、粵港澳配飾子研究平臺副主任、清華珠三角研究院仿生微流控研發中心主任任康寧發表了《基于微流控技術的新型抗生素耐藥性測試策略》主題報告。任教授通過視頻連線,跟大家分享了微流控技術在抗生素耐藥性測試方面的研究成果。
研討會現場
經過一個下午所有領導及企業代表專家的分享,2021世界傳感器大會-健康醫療與傳感技術研討會圓滿結束。讓我們共同期待2022年世界傳感器大會再次相約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