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盒馬鮮生的機器人餐廳在上海南翔亮相,從顧客選座/落座后使用手機掃碼點餐付款、智能送餐車送餐到吃上第一口美食,全程不超過30分鐘。
年中時盒馬發布消息,其機器人餐廳“Robot.HE”開業四個月即實現盈虧平衡。
最近,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研發的收餐機器人“谷神星”在盒馬機器人餐廳正式“上崗”。
京東推出的機器人餐廳也在雙11期間姍姍來遲,化身首家“X未來餐廳”在天津濱海新區生態城正式開業,機器人大廚據稱可以炒40道菜。
在海底撈的智慧火鍋餐廳里也能看到機器人自動入菜、上菜的身影。
一時之間,機器人餐廳變成了一個嶄新的“物種”,關注度水漲船高,媒體的報道鋪天蓋地,這把火著實燒起來了。
機器人餐廳并不是什么全新物種,為什么能夠引發一波又一波的關注?
在筆者看來,餐企受人效問題、人員成本和管理問題困擾越來越嚴重,這是根本原因,一旦機器人能夠真正實現替代人工,對行業的顛覆不言而喻,至于說與此帶來的弊端也許隨著社會的發展未來可能就不是問題了。
究竟機器人能替代人工到什么程度?未來的趨勢怎么走?這些還需要我們看的更清楚些。
從商家角度出發,買一臺機器人的成本是3到5萬;服務員工資加包吃住一個月3000元起算,一年下來也就3到5萬。不過,一臺機器人的工作量可以代替兩名服務員,并且可以無休止的工作,這大大地減少了服務員的消極服務現象。
可機器人零件的老化造成使用過程中頻發故障,需要安排專人去維修。這個時候,效率沒有提上來,反而變成了累贅。
于是老板們來來回回折騰了幾次,最后發現還是人靠得住。正是因為國內餐廳機器人技術還未成熟,大多數的餐廳在嘗鮮過后,對只會端菜、還要鋪設軌道的機器人服務員便失去了興趣。
但招人難的問題越來越突出。餐飲企業基本上都招不滿人,而且人員流失嚴重,用工荒已經成為了行業性的難題。
可以說,機器人代替人工已經是發展趨勢,因為隨著人口紅利降低,人力成本居高不下,深陷“用工荒”境地的餐飲企業,已經談不上篩選人才,更多時候是“來就行”。長期的用工荒,導致機器人進入餐廳代替服務員是大勢所趨。機器人成了解決傳統餐廳招工難、人員流失率高、人工成本高等難題的最適合的工具。
機器人餐廳的重新大熱=技術革新+高效流程+餐企需求迫切
早期機器人餐廳的問題確實很多,但吃貨的影響力是無窮的,大到可以推動餐飲機器人的技術進步。
快捷提供品質美食的餐飲需求在近些年愈發強烈,這是促使機器人企業加快研發的源動力,而只有對關鍵技術和核心部件的突破,將產品的自動化、智能化、人性化水平進行全面提升,才是餐飲機器人的出路。同時,與餐飲企業的合作也很關鍵,讓技術通過落地獲得檢驗與反饋,在實踐中尋找用戶的需求點,以此來對產品做出改進和提升。
但機器人餐廳的市場還是又一次被點燃了。據筷玩思維了解,國內目前涉足機器人的上市公司一共有31家,總市值為1897.07億元,現階段的機器人龍頭公司已經接近600億市值。(文章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