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戰略機器人全媒體記者 葉兮
經常在圈子里聽老板們聊天,時而因為外界對于機器人的仰視目光和鋪天蓋地的融資新聞而熱情高漲,時而又為捉襟見肘的銷售訂單和尷尬不已的惡性競爭而憂心忡忡。“搞機”的兄臺們,似乎也在納悶,這個叫人又愛又恨的行業,到底該用什么樣的心態去面對?
你知道機器人行業吸引了多少資本嗎?
2016年機器人融資案例數達到了70起。2017年到目前為止也有近百起融資并購案例,不少機器人企業歷經A輪、B輪融資,少則幾千萬元,多則幾千萬美元或幾億元人民幣。
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的大熱背景下,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硬件幾乎吸引了全球資本的目光,剛剛召開的云棲大會上,馬云宣告投入1000億元成立“達摩院”,而全球最頂尖的巨頭企業均在蠢蠢欲動,無論是自行開發機器人或人工智能產品,還是直接投資并購相關企業,總之機器人行業與“智能”制造的大環境已經融為一體,身處其中的企業,自然會因為“機器人”三個字而備受關注。
環境那么好,你能得到多少好處?
從大環境而言,整個行業呈現出噴薄的局勢,但對于單個企業而言,又能得到多少利好?
從現實的投融資情況來看,中國機器人企業成功融資的企業不足十分之一,已經成功融資的企業似乎短期內得到了資金的進駐,但長久發展還需要企業繃緊神經,快速擴大市場,贏得先機。而未能融資的企業,如果沒有強勢的背景依靠,民營和個人的力量多數都在虧損狀態,處于苦熬的階段。
更為嚴重的事,機器人行業還遭遇著各種內憂外患的問題。
首先,重復性建設過多,企業競爭加劇。
有資料統計,近幾年,中國每年新成立或者新進入機器人行業的企業就高達幾百家,很多企業只是將公司名字改成機器人相關,至于產品部分是從其他企業分裂出來自立門戶,或者仿造,或者以組裝為主,總之擁有核心自主技術的企業尤為珍貴,而擁有自主技術的企業往往飽受著價格的惡性競爭,一方面要保住自己的技術骨干,一方面還要在市場上斗智斗勇,兩難境地。
其次,各地政府政策百出,騙補和浪費投資現象堪憂。
受到各地政府的花樣政策,機器人企業紛紛涌進,以各種名目騙取政府補貼或者資金扶持的企業大有人在,而產業園建設更是拋出誘人條件,結果市場杠桿失去平衡。企業沒技術,沒人才,沒資本,只能發展低端產能;低端產能迅速擴大,反過來助長了各地方政府做大機器人產值目標的沖動,進一步加劇低端產能過剩。
再次,存量市場一片紅海,而增量市場技術薄弱。
由于企業受制于資金和浮躁市場的影響,大部分企業都難以沉靜下來鉆研技術,而高端技術人才的流動性和不穩定性也影響了技術的進一步深化,因此,中國機器人企業的技術突破難以得到有效解決。存量市場一片紅海,而真正高端的增量市場卻被國外企業占據,這也是目前國產機器人企業亟待解決的地方。
“搞機”的兄臺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咱們就多點堅持,自我冷靜吧。
最后給各位來點冷靜的鎮靜劑。經濟學家朱寧曾提出“剛性泡沫”一詞,他認為,當前中國經濟中充斥著“剛性泡沫”。首先各級政府都把它作為新型戰略行業,不僅制定了詳細的發展規劃,還出臺了大量的補貼政策。在投資者看來,這無疑是政府的隱性擔保。這種隱形擔保,會影響投資者的預期,理性的投資者也會抱著擊鼓傳花的心態入場,加劇泡沫。
趁著天上的風還在吹,與其等著別人先死,不如把自己練的更結實,您說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