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智能機器人”重點專項按照“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和全鏈條布局、一體化實施的要求,從機器人基礎前沿技術、共性技術、關鍵技術與裝備、示范應用四個層次,在機器人基礎前沿技術、新一代機器人、關鍵共性技術、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等6個方向部署重點任務,進行實施,周期為五年。趙杰解釋說,在基礎前沿方面,攻克新一代機器人系統,就是要加強機器人領域與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結合,提升我國機器人技術的水平。在共性技術和瓶頸技術方面,除了要突破核心零部件,還要著力解決支撐我們國家機器人產業發展中的共性化問題。在產品和系統方面,要研發出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性機器人產品與系統,推動我們國家機器人產業向中高端發展。在示范應用方面,就是要在工業、民生等各種行業,開展示范應用,加速推進技術與產業的發展。
記者注意到,申報指南2017年重點項目擬啟動42個項目。其中基礎前沿技術類項目5項;共性技術類項目8項;關鍵技術與裝備類項目合計部署17項(工業機器人方向6項,服務機器人方向3項,特種機器人方向8項);示范應用類項目合計部署12項(工業機器人方向8項,服務機器人方向1項,特種機器人方向3項)。
除了安排國撥經費總概算約6億元支持專項外,為充分調動社會資源投入機器人研發,在配套經費方面,由企業或醫院牽頭的項目,配套經費與國撥經費比例不低于1:1;應用示范類項目,配套經費與國撥經費比例不低于2:1。
充分理解指南有助于申報
趙杰表示,“智能機器人”重點專項2017年指南的編制做到了點與面相結合原則:在突出重點的同時,適度進行了各方向任務的部署,做到點與面的有機結合。繼承性原則:梳理“十一五”、“十二五”期間國家863計劃和科技支撐計劃支持的項目,對成果突出、應用前景好的方向,進行持續支持。以及任務量與經費數匹配原則:考慮到機器人專項實施的客觀情況,2017年布局任務量和經費數占整個專項的1/3。
據透露,“智能機器人”重點專項執行期為2017~2021年,項目指南集中在前三年部署完成。2017年重點布局基礎前沿技術類、共性技術類、前期基礎好易出成效的方向,2018年重點布局關鍵技術與裝備類、重點工程示范應用,2019年重點布局示范應用類以及重點領域強化。盡管每年有重點側重,但其他類別項目也會適當地進行部署。
記者獲悉,在機器人專項指南編制過程中,采取了多項措施以保證項目申報的公平性。一方面,在指南編制過程中,為體現指南的公正性,指南編制專家組嚴格遵循指南“不體現具體技術路線,不存在具有一定指向性”的限制指標原則,保證了各項指南均具有行業普適性;另一方面,機器人專項論證組、實施方案編制組、指南編制組專家不允許參加項目申請和項目評審環節,同時在項目評審環節采用申報單位評審專家回避制,以保證項目申請的公正性。
這意味著,項目申報成功的關鍵取決于對指南的理解程度、研究內容的覆蓋性、目標和技術路線的合理性、任務分解及分工合理性、項目預期成果明確及可考核性等多個因素。此外,雖然指南考慮到繼承性原則,但不代表之前未得到國家相關科技計劃資助的單位就不能申報。只要在該指南方向具有良好的基礎,符合項目申報條件,均可申請。
業界專家表示,機器人正在成為新工業革命的一個切入點和重要增長點,將影響全球制造業格局,其研發、制造、應用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在這一必爭領域,發達國家也都在積極布局,國外主要機器人企業不再滿足于將我國作為產品銷售和技術服務市場,紛紛在國內建立生產基地,憑借已有的技術優勢,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把中國市場看作了“決勝未來的戰場”,國內自主品牌生產企業發展的市場空間將進一步被壓縮。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如不盡快趕上,與國外的差距有進一步被拉大的風險。此時指南的適時出臺,將引導我國機器人產業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