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計算機與微電子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軟件評測中心)(以下簡稱“中國評測”)主辦,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科研機構專家,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德國萊茵TV集團、哈工大機器人集團等行業專家,以及多家物流和機器人相關企業共同參與的“貨到人”倉儲機器人測評成果發布會”在北京召開。
據現代物流報《智慧物流》全媒體記者了解,像純機械式搬運、按訂單揀選商品、包裹裝車等繁重、枯燥的工作都已經有機器人代替人工的情況出現。
而冷庫(尤其是零下18攝氏度以下的冷凍庫)對人體健康危害較大,未來都將由機器人替代人工進入場景內作業。以京東為例,其生鮮事業部負責人王哲就明確表示,“深冷負18度的溫區我們現在還需要人進去分揀,其實長時間在低溫條件下對人的傷害非常大,現在只能控制員工在里面的時間,未來通過技術就不用人再進入超低溫倉庫進行分揀了?!?/p>
電商率先開啟倉儲智能化,李勇昭現場表示目前國內物流設備經歷自動化機械、功能性機器人,已經演進到第三代智能機器人時代,“第三代在第二代基礎上,增加了替換人工的機械手、機械臂、視覺系統、智能系統,提供更友好的人機交互界面,并且與現有物流管理系統對接更完善?!?/span>
他介紹,倉儲物流智能化上幾家電商巨頭已經做出了演示。
亞馬遜Kiva每小時揀選過萬件
最早進入業內視線的是亞馬遜的Kiva,Kiva集掃碼、稱重、分揀功能于一身,識別面單信息、實現最優路線投遞,每小時分揀完成可達18000件。據悉,使用Kiva之前,亞馬遜位于特雷西的倉庫里的配貨員需要每天跑20英里配齊訂單商品;而之后這項繁雜枯燥的工作交給了Kiva,由中央控制中心計算出配貨路徑,機器人負責“背”貨架移動揀選。
雖然這些機器人在應對苛刻環境、性價比、工作時間等方面具有卓越優勢,但李勇昭認為目前局限性也很明顯。首先是靈巧性上,目前機器人只能是在特定環境特定場景下運用;
其次是智能化程度還不夠,有些柔性化處理場景反應能力不足,例如遇到突發事件沒有應急機制;再者成本問題影響覆蓋面,雖然整體性價比比人高,但一次性投入太大,很多企業承擔不起;
而最關鍵的是使用者的感受和意識尚未到位。他解釋稱,這是使用者們沒有經驗可循,“解決問題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不是機器人?!?/p>
AGV機器人問題多達50個
以此次會議主要討論的AGV為例,問題就不少。
陳淥萍在現場發布的“貨到人”倉儲機器人測評成果顯示,目前國內市場上AGV不同程度的問題存在50個,其中基本參數問題6個,功能性問題14個,性能問題7個,機械電氣安全問題15個,產品說明書及相關技術文件問題3個,人員、管理與運維問題5個。
(問題數量分類統計圖)
基本參數問題
基本參數上,測評結果顯示,所有產品指示燈顏色混亂,25%的產品指示燈安裝方式存在失效風險;87.5%的產品按鈕位置和顏色容易產生誤操作,并且未安裝警告安全標識和銘牌;87.5%的產品外殼未能達到規定的防護等級,存在安全隱患。
(基本參數問題分布統計圖)
功能問題
功能方面分為控制系統和安全裝置兩類問題。
控制系統上,87.5%的產品未設計獨立的啟動、停止等開關按鈕;25%的產品急停復位后自動重新啟動;50%的產品控制系統和上位機軟件出現崩潰等現象,導致機器人非正常停車和掛起。
安全裝置上,所有產品未配備專用合格的手控裝置,并在超速、超載等異常狀態時無閃爍燈和聲音報警功能;87.5%的產品存在障礙物安全檢測盲區,且未采用機械制動系統,安全風險較高。
性能問題
性能上,一方面71.4%的產品帶載運行穩定性差,在貨架位置發生偏移或貨物擺放位置不均的情況下出現無法舉升貨架或行駛軌跡偏移等嚴重問題;另一方面,62.5%的產品在1m及以上距離檢測到障礙物未能及時減速停止,障礙物離開后無聲音報警。
(性能問題分布統計圖)
機械電氣安全問題
機械電氣安全方面,結果顯示有三大問題。
一、在控制電路上,所有產品的速度、壓力、位置等限值檢測裝置不完善,75%的產品未采用完整的冗余技術,容易引發失控現象;
二、電氣隔離防護上75%的產品絕緣防護措施不規范;87.5%的產品電氣系統和非電氣系統未采取物理隔離措施,動力線、控制線未獨立成組;
三、導線配線上,75%的產品存在導線和電纜存在機械應力過大和彎曲半徑過小、電氣連接不牢固、導線標號、顏色、固定方式不規范等問題;25%的產品導線靠近運動部件的距離過小,缺乏防護裝置。
(機械電氣安全問題分布統計圖)
說明書等問題
說明書的問題表現為:說明書內容缺失,未覆蓋系統描述、系統操作、運維、環境要求等內容;產品的安裝文件、操作說明書、元器件清單等技術文件不完善;未具備電氣原理圖或繪制不規范等。
運營維護問題
在運營維護上,AGV市場還存在產品設計者專業術語不熟悉、未參考相關標準、產品未進行耐壓試驗、絕緣電阻試驗、未制定詳細的設備維護保養計劃等問題。
除此之外,陳淥萍現場還指出,除了一款產品,其余產品定位均基于地面圖表,目前僅靠人孔貼標方式,適應性差、耗時長,校正工作量大,不便于大型場地應用。
陳淥萍認為,雖然國內AGV研發取得了很多專利,并投入應用,但上述問題都需要優化,“質量是強國之基、立業之本和轉型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