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我國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工業轉型升級已刻不容緩,高新技術產業將成為填補傳統產業下滑“空缺”的中流砥柱。2017年4月20日-22日第五屆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在上海世博展覽館舉行,此次交易會旨在通過科技力量和創新成果,推進實現創新升級戰略的權威性展示、交流和服務。
本屆上交會將緊緊圍繞上海科創中心建設關于張江國家科學中心、產業研發平臺、雙創生態環境和科技成果轉化四個核心功能,集中為國內外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創新公司提供展示技術和發布產品平臺。其中,張江示范區展出的“科創”木蟻機器人因自主導航移動性能穩定、運行速度快、落地性強等優勢贏得眾多資本方、物流制造等企業方青睞,紛紛上門洽談合作。
人口紅利逐漸消失
機器人迎“黃金時代”
隨著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等政策的出臺,機器人市場漸入黃金時代,《規劃》指出,近年來,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及市場需求的拉動下,我國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2014年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銷量達到1.7萬臺,較上年增長78%;自2013年起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
“中國制造2025”規劃指出,到2020年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的國內市場占有率要達50%,并將機器人行業列入十大重點推動產業之一。
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轉變,構建以智能制造為根本特征的新型制造體系迫在眉睫,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將呈現大幅增長。
“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場景更廣泛,市場前景也更廣泛,所以2013年我便開始從做教育機器人慢慢轉變研究工業和服務機器人”,上海木蟻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CEO錢永強向記者說道。
配電站巡邏、物流生產線做搬運、銀行網點“大堂經理助理”、機場引導、商場清掃等,木蟻機器人深入到工業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從去年3月份成立至今,木蟻機器人運行成熟、領先的自主導航移動技術,已經先后與海內外上百家企業在洽談合作,短短幾個月時間銷售額便突破百萬。
“在機器人這個領域發展,沒有掌握過硬的技術核心,是很容易被市場淘汰掉的。”錢永強在展會現場采訪時強調道。
此外,在市場檢驗中不斷更新和迭代產品,以滿足更多市場需求是企業時時不能掉以輕心的事情。木蟻機器人從研制成功對外銷售到現在,已經更新了三代,從T1版到如今的T3版,從只能自主規劃路徑移動到增加語音交互傳達功能,再到單個機器人功能的不斷復制放大,可以多機調度1-100臺機器人,木蟻機器人在技術創新更迭的路上從未停止腳步。
“現在很多企業也發現這塊商機,正在邁向這個領域大門,我們需要做的是加快發展,把跟風者遠遠甩在身后”,錢永強自信滿滿道。
木蟻機器人“多機調度系統”
與人配合能力強
據展會現場工作人員介紹,目前木蟻機器人的運行速度、負載重量和高穩定性在行業中都處于領先地位。以運行速度為例,市面上同類型的機器人現還處于0.4m/s-0.5m/s之間,而木蟻機器人運行速度已經達到1m/s-1.5m/s。
盡管木蟻機器人單機技術已經爐火純青,但在錢永強看來,單個機器做的事情畢竟有限,如果把眾多機器人有序連接在一起,產生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
于是,木蟻機器人“多機調度系統”應運而生,簡單來說,就是在局域網連接的情況下,可通過移動終端設備(如手機、電腦、iPad等)進行指令傳達,調度1臺,2臺......,甚至100臺機器人同時工作,將任務有序分配給機器人,同時圖形化顯示機器人狀態,全面開啟多設備高效協作。
例如,從A設備把一些物料放在推車上,讓推車再把它移到B設備上,搬運、推車等都是由機器人來服務,這過程中,所有機器人都做同樣工作,機器人可以把物料從A送到B,也可以從A到B、C、D、E等多點,設置整個流程化過程作業。
機器人整個操作其實是不需要人控制,每個工位都有按鈕和呼叫開關,機器人在生產車間工作可以采取兩種模式:按時調度和隨機調度。按時調度是設置一個時間周期,讓機器人定時把工作物料傳送到指定工位;隨機調度柔性很強,能夠很好配合人工作隨機性,比如人臨時需要搬運東西,只需給機器人一個信號便能完成任務。“機器人本身優點類似人,存在一定的人工智能,相當于跑腿的人工智能,”錢永強表示。
目前,木蟻機器人的這一多機調度系統在制造車間和物流倉儲倉庫等場景應用極其廣泛,眾所周知的“雙十一”、“雙十二”等電商節慶,訂單量突然上升的情況下,木蟻機器人的多機調度系統還有一個優點,便是增加機器人數量比較方便,可以隨時接入,調試時間很短。
“我們機器人相對于二維碼或磁條AGV來說,不需要改變原有工廠場景,能夠大大節省企業資金投入?!卞X永強說道。
對于未來規劃,錢永強表示,木蟻機器人會在鞏固國內市場的基礎上,將目光投向歐美等海外市場,現階段通過太庫孵化器資源已經有所接洽。邁向全球化,將企業做大做強,享譽全世界,這是每個企業的夢想,也是木蟻團隊在堅持奮斗的夢想。(攝影:周天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