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個餐飲業黑科技驚爆亮相:善于烹制漢堡的機器人Flippy、可熟練制作十多種咖啡的機械手臂、能送外賣的智能配送車......那么,餐飲機器人究竟是噱頭還是革命?今天,參某帶你認識這些正在崛起的黑科技!
1、機器人無用論源自市場亂象
前幾年,送餐機器人突然火熱起來。當時,在日本有數家以機器人為招牌的主題餐廳和酒店,通過智能機器人取得了不錯的業績,并成為備受關注的對象。于是,在有了成功案例的背景,機器人帶來的成本壓縮能力及話題性,讓很多人誤以為這是一個巨大的商機。之后,許多技術層面參差不齊的機器人公司如雨后春筍一般冒出來!在市場的自主運作之下,打著智能機器人噱頭的機器人餐廳在全國遍地開花!
然而,機器人餐廳并不能如想象那般為投資人帶來巨大的利益,反而因為技術的不成熟成為一種累贅。去年,一大片的機器人餐廳或倒閉,或整改。
2、機器人的本質不是營銷功能!
參某曾經與某機器人餐廳老板交流過。當問到為什么選擇機器人作為餐廳的品牌標簽時,他列舉了多個原因:減少人力成本、搶占市場機會、塑造差異性標簽、打造熱點話題......
不難看出,減少人力成本是源于機器人“一次性投入、使用年限長達3-10年”的特性,而搶占市場機會、塑造差異性標簽、打造熱點話題則是源自于機器人自帶的話題特性。
那么,目前的機器人能減少多少比例的人力投入,又能塑造怎樣的品牌標簽?
我相信,很多投資了機器人餐廳的老板并沒有好好算過這一筆帳!事實上他們只是認為機器人是個好生意,卻沒有好好深究目前的技術發展程度以及實際操作問題。
參某認為,他們的失敗,是源于把機器人當成一個營銷工具。大多數的餐廳,并不能如同達美樂(美國披薩品類巨頭)、卡利堡(美國知名連鎖漢堡餐廳)一樣,擁有足夠的資金和技術去支持餐飲機器人的發展和普及。
在沒有技術優勢的情況下,搶占這類市場,你并無法占據先機。簡而言之,這些黑科技,就留給有能力的人去完成。我們只需要在技術成熟的時候,跟上腳步,并結合自身實際需求進行升級即可!
3、餐飲業機器人未來的發展方向
目前,機器人是否毫無用處?事實上,機器人的發展并非如同我們想象的那般在原地踏步。近幾年,諸多國家在工業機器人方面都取得了許多了不起的成就。很多企業,已經能夠實現生產半自動化,甚至是全自動化。無人的操作,不僅保證了產品的質量和生產效率,也減少了企業在人工成本上的投入。
然而,餐飲業不同于生產企業,它存在面積小、初期成本投入少、突發事件多等特性。簡而言之,大多數的餐廳并沒有能力做到半智能化或全智能化。那么,餐廳可以在哪些環節運用這些正在飛速發展的技術呢?
①、中短距離外賣配送
美國披薩品類巨頭達美樂,從2015年就開始嘗試機器人配送業務。
圖中這個和普通快遞小哥職責一樣的機器人名叫“德魯”,由達美樂聯手澳大利亞 Marathon Robotics 公司共同研發。德魯不足三尺高,充一次電可以跑 20 英里,全身由防風雨的丙烯酸塑料和鋁包裹著,身體里裝有傳感器用來躲避障礙。一次可以儲存 10 張披薩,「儲藏室」有保溫加熱功能,可以保證披薩不會在運輸途中冷掉。當德魯到達目的地后,顧客只需要輸入訂單碼就可以取披薩了。
達美樂計劃在2017年正式投入使用該機器人,并在未來幾年實現基本普及。
②、菜品制作
機器人Flippy是一款制作漢堡包的智能機器人,出自一家名為 Miso 的機器人公司。漢堡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快餐食物之一,在美國約有230 萬人從事漢堡制作的工作。Miso 機器人的CEO認為,未來,Flippy或許會代替這些人的工作崗位。這樣解放出來的勞動力可以專注到更多有創造力和需要與人進行溝通的工作上面。像是研發新式菜譜,到餐廳和客人進行交流,提升服務體驗等。
此外,一家位于北京的創客實驗室 Bubble Lab 也研發了一款機械臂手沖咖啡機器人。它能通過學習咖啡師的動作,再給機器人的手臂輸入相應數據,復制出咖啡師的動作,以相同的角度和時間沖泡出相應的精品咖啡。
除了以上兩款近日在網絡備受關注的機器人廚師外,3D打印技術也被技術人員運用到了餐廳的菜品制作上。
臺灣的XYZ公司研發了一臺XYZ3D食品打印機,使用者只需要將面粉、巧克力、黃油等材料放入打印機的耗材盒里,輸入特定食品的對應數據,打印機就能使用1-4 毫米的噴嘴,通過層層堆積的方式打印出立體形狀的食品。全過程只需要幾分鐘。雖然,目前設備要求放入的原材料必須是粘稠液體狀的,才能通過噴嘴進行定型。可以說,糕點師的工作已經開始受到了威脅。
③、接待工作
接待機器人是目前服務行業(包括餐廳酒店、休閑場所、旅游景點等行業)最受關注的智能機器人類型。它不需要像端菜機器人那樣設計運動系統,也不需要規避活動物體,更不會面臨眾多突發事件。接待機器人只需要老老實實待在一個地方,幫助客人完成餐廳了解、菜品介紹、下單、結賬的功能即可。
目前,日本、美國等國已經研發出可以作出生動表情、進行較為復雜肢體動作的接待機器人。通過事先設定好的程序,它們可以完美完成各項工作。相比較而言,國內目前數款比較火熱的接待機器人,其實更像是一款加強版的平板電腦,只能作出一些簡單的表情。
總而言之,機器人毫無疑問是解放生產力控制運營成本的利器。但是它的普及并不能如同近幾年的互聯網項目那樣快速普及,因為它的前期投入成本比較高。
人工智能的火爆程度有目共睹,在市場大熱的情況下,必然會吸引更多的投資和企業深耕這一領域,技術的提升和新技術的開發自是不在話下,餐飲機器人在技術上的瓶頸被打破也就指日可待。那么,未來餐廳將變得多智能?讓我們拭目以待!【本文作者鴉青,為餐飲界(ID:canyinj)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