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人工智能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成為行業政策導向的“最強音”。在大洋彼岸,2016年11月,美國白宮發布了《為未來人工智能做好準備》及《美國國家人工智能研究與發展戰略計劃》,將人工智能上升到國家戰略。
國家在人工智能領域更長期的戰略布局也已開始。據悉,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中國“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中將新增“人工智能2.0”,人工智能的專項規劃也正加快編制之中。
中國在發展人工智能方面有哪些優勢和劣勢?優勢在于,我國擁有全球增長空間最為巨大的國內市場,這將為人工智能的快速商業化提供支撐。2016年,國內人工智能市場規模約15億元,預計到2020年將超過90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55%。
劣勢則在于,我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大批傳統產業未完成轉型升級,自動化、信息化改造的力度和強度都有待深化,行業管理方式和政策法規制度在面對新興領域時也相對滯后。
當前人工智能產業確實處在風口之上,雖然發展前景美好,但是的確要提防炒作過熱、盲目跟風的情況出現。當前來看,通用人工智能的發展尚處在瓶頸期,人工智能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在全世界范圍內尚處于攻克階段,多數人工智能產品的精確度和可靠度都有待提高,發展人工智能依然任重道遠。
中國人工智能的技術水平已經與其他國家不相上下,應用才是硬道理。從行業本身而言,盡管目前國內外在人工智能領域所用的技術體系、工具、知識點等方面基本無異,但在實踐經驗、人才壁壘等方面,我國仍存在一定差距。
盡管人工智能過去60年的歷史中,中國在很多時候是缺席的,但從這一輪技術競賽上而言,中國沒有落后。而且,在人工智能的一些關鍵技術領域,我們在許多國際大賽中都能取得第一名的成績。
事實而言,從應用層面落地,極可能為人工智能帶來可觀的市場增量。根據賽迪顧問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開始爆發,市場規模達239億元,預計2018年將突破380億元。未來各行業的應用需求以及消費者升級的發展需要,將有效激活人工智能產品的活躍度,促進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發展。
業內公認2016年是中國人工智能的元年,那么在2017年,人工智能的核心則在于如何在各個行業落地。從2016年的AlphaGo熱,到2017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AI),這一2017年兩會熱議的科技熱潮將貫穿今年始終。
一直以來,我國的科研與產業走得比較多的是跟隨式發展。過去我們是“跟跑”,現在要變成“并跑”甚至“領跑”,在發展智能社會這個領域上,我們要做全球的領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