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se violent delights shall have violent ends. 暴虐的歡愉,最終也將以悲傷收尾。
在HBO推出的熱門流量劇《西部世界》的最后一幕中,機器人Dolores在上述的這句話的引領之下,殺死了制造自己這批機器人的人類頭領Ford。
觀眾在驚嘆這一幕強烈的戲劇沖突的時候,估計沒想到:現實生活中,也曾有過機器人殺人事件。
機器人失控,人類遭殃
2015年7月,美國出現了一起吸引全球關注的“機器人殺人案”。一家汽車工廠的裝配工Wanda Holbrook在工作時,被一臺失控的機器人“殺死”。
當時,Wanda Holbrook正在工廠的六號廠房工作,其中的一個機器人突然啟動,機械手臂直接擊中Wanda Holbrook的頭部,最終導致她當場死亡。
近日,這起案件有了新的進展。受害者Wanda Holbrook的丈夫于本月7日以“意外致死”的名義向法院起訴,把5家北美的機器人制造商和設計商告上法庭。據悉,這5家企業全部為Wanda Holbrook所在工廠使用的機器人提供零部件和服務。
另外一起在國內濺起不小水花的機器人“傷人”事件是在去年的高交會上。
16年的11月,高交會上深圳展景世紀科技的展臺發生了一起意外事件。由于工作人員操作不當,誤將“前進鍵”當成“后退鍵”,導致用于輔助展示投影技術的小胖機器人(由北京進化者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生產)撞向展臺玻璃,玻璃倒地摔碎并劃傷一名現場觀眾,致其腳踝被劃破流血。
如果說,前兩次的“傷人”事件尚可歸類為操作失誤,那么這一起機器人“覺醒”事件,似乎就沒那么簡單了。
去年6月,俄羅斯機器人實驗室的工程師在測試之后,忘了關閉安全門。于是,一臺叫Promobot 的機器人就穿過辦公區、跑出大門。不過,逃離了50米之后因為沒電,他被迫停在路上。這一“越獄”導致了群眾圍觀,搞得交通癱瘓。
雖然在這次事件后,研究人員立刻對Promobot進行過兩次重新編程,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 同年9月,這個好奇寶寶又再一次逃離了實驗室,跑到了大街上,最后還驚動當地警方,將其“拘捕”。不過,有人指出, Promobot是在進行營銷炒作。
無論真相如何,至少人們已經開始在思考: 人類和機器人,能夠友好共存么?
安全性如何保障?
現在,越來越多的科技公司推出針對家庭成員的智能機器人設備,比如針對兒童的教育機器人、針對老人的陪伴機器人,甚至是針對寵物的娛樂機器人等等。
不可否認,人們的生活水平的確得以提高,但是同樣需要人們關注的是,我們在保證生活方式多樣化的基礎上,也一定要以個人安全為前提。
網路安全公司IOActive曾發表過一篇名為《天網出現之前,駭入機器人》(Hacking Robots Before Skynet)的報告,研究了數千個家用、商用和工業用機器人可能出現的安全問題。
公司的首席技術官Cesar Cerrudo表示,機器人說穿了就是有腿有胳膊的電腦,因此可能受到更多的網絡威脅。一旦機器人被駭客攻擊或軟體受損,卻仍與人類有肢體接觸,就可能讓人受傷,甚至喪命。
除了用戶之外,對于一些使用機器人實現自動化辦公的企業而言,其實應該更為關注安全性這個問題。
IOActive公司高級安全顧問Lucas Apa說,機器人都有一些基本的安全保護措施,但是一般來說,這些保護措施其實很不全面。其中一個主要的問題,就是認證問題。它可能讓機器人在毫無安全認證的情況下,就輕易被登入或透過網路入侵,泄露個人資金財務信息或商業機密。
誰來為機器人的行為買單?
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技術逐步取得突破,機器人的性能也越來越完善,在這個過程中,似乎也需要人們去思考:“機器人的技術發展是否與如今社會進步的步伐相一致”這個問題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有關機器人/人類保護范疇的具體法律法規何時出臺。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先進機器人開始取代人力勞動。特斯拉、Uber、谷歌的自動駕駛技術混戰、亞馬遜和UPS的無人機送貨,更別提如今各個工廠里取代工人們操作的大型機器人了。
相關法律法律的制定,不僅是用來限制機器人對我們生活的影響范圍;更重要的是,這些條款也能夠保障人類的權益。比如,自駕駛汽車將是首批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極大影響的機器人技術之一,且這一技術的出現已經嚴重威脅到了如今司機行業的就業穩定性。
當前,飛速發展的AI技術給現有的法律體系帶了一系列的挑戰。上文提到的Wanda Holbrook的丈夫在將近2年后才找到責任方,從這一點上,我們就能了解到現有的法律更新進度其實根本跟不上技術的步伐。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真有一天,《西部世界》的情節在現實中上演,機器人從外貌和感情上都與人無異,那么法律的條條框框是否又真能夠束縛住人的欲望呢?在未來,機器人在人類世界中的定位,不僅僅只是一個科技工具,更將是涉及哲學、倫理學、社會學等與人類相關的命題。
機器人“智商、情商”真的越高越好嗎?
軟銀創始人孫正義在MWC 2017上曾表示,智能機器人將會改變世界。未來30年,智能機器人的數量(包括智能汽車)會超過人口總量。
不過,科學家們似乎真的很想研究出智商和情商都能與真實人類匹敵的機器人。
16年3月,AlphaGo一戰成名。其與韓國圍棋國手李在石一戰,最終以4:1的成績領先;16年底,一個名叫“Master”的神秘網絡圍棋手轟動了圍棋界,挑戰中日韓圍棋高手,并在1月3日晚間贏了中國頂級圍棋手柯潔,取得了50勝0負的驚人戰績。隨后,其身份揭開,原來竟是AlphaGo的升級版。
17年3月,德國知名家電集團博世旗下的獨立子公司Mayfield Robotics推出智能機器人Kuri,不僅讓它能夠對用戶微笑,甚至能夠回應“我愛你”之類的情感表達,使其更為逼真。
不過,機器人真的雙商越高越好嗎?不一定。
NXROBO聯合創始人楊帆曾經在活動中說道,機器人的情感和智商應該控制在“3歲以下”的程度,即不僅能夠理解別人表達的內容,并且執行命令,而且不會過多的反抗,甚至有自己的思想。
機器人始終都是輔佐人類,提高人類生活水平的工具。也許這也就是為什么科學家們始終都在不遺余力地研究這類技術的原因。將機器人的智商控制在一個可定的范圍內,不僅是對個人安全的一種保障,同時也是保證這個行業能夠發揮價值的一種手段。
“機器+人”,或許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機器人的未來以及其與人的關系發展,歸根結底,還是在于人類自身。機器是由人類設計的,機器的使用,對社會的影響主要還是在于設計和制造機器的人。因此,其發展帶來的安全、道德,以及法律問題的解決之道還是在于如何去規范技術背后的設計者和制造者的行為。
單憑機器本人并不能夠實現大作為,關鍵還是要看人類如何運用以及控制他們。
數十年后,說不定家中的大掃除、老人的護理保健、收取快遞、上路乘車、吃飯購物等關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有機器人來服務。自動化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是否發達的重要指標。然而,即使如此,我們仍然不能忘記,在整個生態圈中,人才是主體。即使有一天機器人真的像《西部世界》中的情節一樣,占領了土地,然而他們卻依然還是以人的形式來活著。
“機器+人”,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沒了人,機器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