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消息,第六屆全球游戲大會暨未來科技峰會(簡稱:XSUMMIT峰會)于今天上午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在會議上,一見CEO范曉燕、圖靈機器人聯合創始人郭家、達闥科技創始人兼CEO黃曉慶、Vinci智能頭機創始人兼CEO朱大衛等人以“智能機器人與未來”為主題展開了圓桌論壇對話。
根據現場內容,整理干貨如下:
黃曉慶:當下的服務型機器人基本上就是玩具
達闥科技現在做云端機器人,希望可以成為一個服務機器人的運營商。關于智能機器人,我認為生態環境的打造是十分必要的,也就是要在機器人領域里創造標準,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
縱觀當下市場上的機器人產品,全都是從頭到尾自己制作的,做出來的東西基本上就是玩具,我說的是服務型機器人。總而言之,我們沒有形成工業能力。
從技術上看,在機器人領域,比較強大的是美國的波斯頓杜比博士,他做出來的機器人在雪地里,你踢他一腳它也不會倒。現在以Google為首的,繼續做機器人大腦。與之相比,國內的技術水平大概停留在一個任務型,就是你讓機器人訂票、打電話沒有問題,但是要跟機器人聊天,體驗很差。我預測至少還需要3到5年的研發,我們才可以實現舒適地與一個機器人聊天。
人工智能的應用范圍很廣,它是一種新的工具,能夠幫我們解決很多問題。什么樣的東西適合于用人工智能呢?我認為有兩類:一、特別垂直的應用。人工智能的技術能夠非常有效地替代人的一些煩瑣的工作,可以做一些重復性的工作。二、娛樂領域。當下,很多互聯網企業都在關注用人工智能的技術來娛樂。
朱大衛: 2B的要提高效率、2C的要提高體驗
我們現在講的人工智能好像有點大、有點寬。在美國,人工智能分為三部分:第一,比如MLAAS,就是一些新的技術出來做服務端,目前也適應了中國的一些2B服務;第二,比如語音識別,在一些垂直領域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會產生一些垂直的服務應用;第三,比如特斯拉、自動駕駛之類的,就是一個全棧設計的垂直型的解決方案。
談到人工智能技術,我認為有四個層面:基礎科學化、工程化、產品化、商業化。同時,我認為共有數據應該被開放,才能夠讓整個行業發展。
在商業價值方面,每個企業的路徑是不同的,可能C端要求體驗好,就形成一個正反饋,你的用戶買了他想要的,還會給朋友推薦;B端則是要求真正的提高效率,你加入人工智能技術之后去做一件事情,與沒有技術進入之前相比,完成的效率和產生的價值都要提高。
郭家:即使市場冷了,也要繼續耕耘人工智能
2009年的時候,市場上做智能機器人的企業還不是很多,近幾年同類企業突然多了起來,說明大家都感受到了風口。以前,所有的代碼都是用C語言寫,主要是為了追求效率,不用Java,當時也沒有大規模的云計算支撐。如今,大家已經可以用深度學習做很多的數據訓練,并且很多交互都可以通過云端完成,即使它們不是一個產品線的東西。這一切都表明,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完善到了一定的程度。
對待人工智能,我們需要理性。目前市場需求很旺盛,但是一旦冷下來,該怎么辦呢?同為創業者,我的態度是,市場的冷熱不該影響我們從事這個行業的決心,對于我們來說,現在的主要任務是繼續耕耘,讓它的使用價值越來越多。
此外,我們應該看到,現在有些東西已經在某些場景下可以運用人工智能運用得非常好。比如語音識別、視覺圖像等等。同時,很多人工智能的技術并不只是這些大家看得見的東西,比如我們做LP的分析、Alpha go做的這些智能決策……因此,它實際上是推動了背后的邏輯決策層。
誠然,邏輯決策層需要大量的數據和算法來支撐,但是在人工智能領域,98%的算法是開源的,大家主要是在拼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