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因素決定集成商規模小
系統集成項目是非標準化的,每個項目都不一樣,不能 100%復制,所以比較難上規模。能上規模的一般都是可以復制的,比如研發一個產品,定型之后就很少改了,每個型號產品都一樣,通過生產和銷售就能大量復制上規模。而且由于需要墊資,集成商通常要考慮同時實施項目的數量及規模。
由于機器人是二次產品,需要熟悉下游行業的工藝,要完成重新編程、布放等工作。國內系統集成商,如果聚焦于某個領域,通常可以獲得較高行業壁壘,生存沒問題,但是同樣由于行業壁壘,很難實現跨行業拓展業務,通過并購也行不通,因此規模做大很難。機器人系統集成商本來就該是小的,起碼現階段國內集成商規模都不大。一般 1 個億,5 個億和10 個億是門檻。1 個億以下的企業占大部分,能做到 5 個億的就是行業的佼佼者,10 個億以上的全國范圍屈指可數。
(1 ) 系統集成商是以人為核心的訂單型企業
圖表94. 系統集成商是以人為核心的訂單型企業
系統集成商的核心競爭力是人才,其中,最為核心的是銷售人員、項目工程師和現場安裝調試人員,銷售人員負責拿訂單,項目工程師根據訂單要求進行方案設計,安裝調試人員到客戶現場進行安裝調試,并最終交付客戶使用。幾乎每個項目都是非標的,不能簡單復制上量。
系統集成商實際是輕資產的訂單型工程服務商,核心資產是銷售人員、項目工程師和安裝調試人員,因此,系統集成商很難通過并購的方式擴張規模。
( 2 ) 系統集成商需要墊資
系統集成的付款通常采用“3331”的方式,即圖紙通過審核后拿到 30%,發貨后拿到 30%,安裝調試完畢拿到 30%,最后剩 10%的質保金。按照這樣一個付款流程,系統集成商通常需要墊資。
一般來講集成商資金壓力不會太大,但是如果幾個項目同時進行,或者說單個項目金額太大,就會存在資金壓力,畢竟集成商很多業務也是外包,需要付給供應商貨款,有的外購件是要求貨到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