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自動化技術發展,越來越多人工操作將由機器完成.隨之而來的擔憂也與日俱增:工作都讓機器人做了,那人干什么?是不是就要失業了?丟飯碗后的工人生活如何保障?近年來,關于類似的討論此起彼伏,相關人士紛紛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事實上,機器人確實已經殺入了各行各業.不光在工廠,很多白領行業也面臨著被機器人取代的風險.英國一份統計數據顯示相關資料顯示:今后10年到20年,被機器人取代風險達98%的英國白領職業包括保險業務受理員、貸款業務員、汽車保險評估員和信用分析師。
風險達到80%的中等收入職業包括會計、審計師、技術文章作者、火車駕駛員。風險在30%至55%之間的職業包括偵探、法官、經濟學家、歷史學家、計算機程序員、商業飛機駕駛員和私人財務顧問。
醫療保健領域工作最難被自動化取代。醫生、療養師、營養學專家、心理咨詢師等23個白領職業被取代的風險最多為1%。
機器人對人類的影響
實踐證明,機器人在許多生產領域,確實提高了生產自動化水平,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以及經濟效益,改善了工人勞動條件,并且成果顯著,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得到中外業內外人士廣泛關注.
過去的一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出口低迷,股市動蕩,匯率貶值,資本外流,15年的GDP為6.9%,創下了中國經濟25年來的低點,制造業,服裝,外貿受此沖擊最甚。在國家去產能,調結構,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下,很多的企業沒有挺過2016年,紛紛關門倒閉。近段時間以來,優衣庫、耐克、富士康、船井電機、歌樂、三星等世界知名企業也紛紛在東南亞和印度開設新廠,加快了撤離中國的步伐。中國的低端產業如紡織玩具等密集型產業正加快轉移到東南亞,非洲等更為廉價勞動力的地區。而與此同時,“中國2025計劃”的出臺大有接軌德國工業4.0的設想。顯然已經構成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未來傳統型工廠會逐漸減少,機器人工廠或者智能化工廠會逐步出現并成為主流。
機器代人,全民失業是否會到來?
那么,問題來了, 機器換人的浪潮越演越烈,智慧工廠的腳步聲臨近,是否會引發全民失業潮.
科技大佬馬斯克、孫正義他們認為人類的工作崗位幾乎全部會被替代;經濟學家們認為船到橋頭自然直,舊行業舊崗位消失,新行業新崗位自然會產生。
2016年12月,美國白宮的一份關于人工智能的報告《人工智能、自動化與經濟》,持偏保守態度。白宮報告一方面認同機器人對就業機會的巨大沖擊,“在未來十年或二十年,9%到47%的工作會受到威脅。按此趨勢,每3個月約有6% 的就業機會將消失;未來五年將有超過710萬個崗位消失”。但另一方面,它認為,“過去的經驗證明,經濟能夠自行應對這種規模的變化??????工作崗位增加的比例略高于職位消失的比例,從而導致就業率增加,失業率大致保持不變。”相應的,它的應對方案也偏保守,只是側重加強年輕人的職業培訓,以便他們適應未來的新舊崗位輪換。
據了解,2011年至2015年,在英國,銀行裁減超過10%的崗位。在德國,2001年以來銀行從業人數減少20%左右;醫療中,通過大數據匹配,絕大多數工作人工智能可以替代,百度李彥宏表示,人工智能在醫療,可以提供O2O服務、智能問診、基因分析與精準醫療、新藥研發,幾乎覆蓋醫療的全鏈條;在教育領域,人工智能介入后,老師70%-80%的工作可以由人工智能來解決。
人工智能會造成大量失業么
新世紀以來,機器人工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人工智能應運而生.業內有人預測:人工智能AI和自動化技術將導致大量失業,不僅僅藍領會大面積失業,而且中產階級和白領階層也會受到沖擊,例如會計等辦公室人員都存在著被自動化技術替代而失業的可能。例如流水線生產工人,倉庫裝卸員,清潔工,駕駛司機,律師,記者等等職位都在列其中。
誠然,當今時代,幾乎所有行業都在鼓吹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看起來能有很光明的未來,然而面對這樣的未來,似乎我們每個人都不免有些焦慮。
根據Frey和Osborne的方法論,世界銀行分析得出,經合組織國家的57%的崗位會受到自動化影響,中國和印度分別是77%和69%會受到自動化技術的影響。在自動化替代勞動力的速度方面,對于發達國家,勞動力成本越高,自動化替代的速度就會越快。中國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機器人市場,根據花旗銀行的計算,中國機器人投入回收周期已經快速縮減到了2年。著名的勞動密集型工廠富士康計劃在2020年實現30%的自動化,持續加大在自動化生產中的投入。
然而,也有人認為畢竟人工智能畢竟只是現代人類生活的一部分,更多是一種輔助技術,工作效率可以靠人工智能來提升,工作質量還是要靠人來保證。人工智能產品需要行業技術標準和安全實施標準來規范其作用,避免此類產品出現故障從而帶來不必要損失。”
與此同時,也有人認為機器人的出現反而會讓人類發揮更大的無可替代的作用。譬如說:人類去研究挺進太空的生存環境問題。隨著人類數量在地球上的高度增長,有限的地球上總有人類生活飽和的一天。事實上當今世界性的霧霾天氣,已經,或者說正在向人類發出強烈信號:人類在地球上生存的人數,是不是已經飽和,或者說正在飽和呢?假若被科學家證明:當今世界人口已經達到了飽和狀態,那么我們人類就應該盡快盡早考慮:移居人類到太空上其他星球生活。這么一來人類如何到外太空生活的環境問題?就應該當務之急的、如影隨形的:去研究人類怎樣適合在太空生活的問題,怎樣使是太空的環境盡可能地適合人類生活、工作的問題等等。
其實,不管科技如何進步,人工智能如何智能化,在機械以高效替代人力之后,人們的精力自然而然也就會需要投入到更需要人的無可替代的創造力的地方去了。社會變革注定伴隨著新舊交替以及生產方式的改變,靜觀其變,迎難直上,才能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推動更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