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器人產業還沒“做強”就要“過剩”了?12月13日至16日,2016年中國機器人產業推進大會在安徽蕪湖召開。在大會間隙,多位資深從業者就此向中新社記者作出回應。
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理事長、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曲道奎表示,其實機器人企業的概念被放大了。目前中國的確出現了幾千家機器人產業相關企業,但大多從事零部件生產或機器人應用。如果將這些企業都歸納為機器人企業并得出產業過剩的結論是不恰當的。
針對全國各地爭相建機器人產業園的現象,曲道奎指出,確實有這個問題。但需要看到,企業并不是傻子,它們花自己的錢會通過市場來判斷風險和未來的發展,無需過度擔憂。
在各地都把機器人產業當成“座上賓”,給政策、給土地、給資金的同時,低水平重復建設的擔憂出現。據統計,有28個省(區、市)將機器人及關鍵零部件作為重點行業。政策激勵更加激發企業的投資熱情,機器人企業如雨后春筍般遍地開花。
不過,大量企業和投資仍未能催生真正的龍頭企業和強勢行業。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調研發現,大部分機器人企業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產品主要集中在三軸、四軸的中低端機器人。企業規模也普遍較小,800多家企業中,逾90%年產值在1億元人民幣以下。國內領軍企業同國際機器人領先企業的營業收入相比差距較大,難以支撐產業未來規模化的發展目標。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曾稱,當前中國機器人產業已出現“高端產業低端化”的趨勢,并有投資過剩的隱憂,機器人企業要避免盲目擴張和低水平重復建設。
不過,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何敏佳對此相對樂觀。他告訴記者,機器人和智能制造會帶來生產方式的重要轉變。中國是一個制造業大國,有足夠的消費需求和市場。現在許多企業都有“制造設備水平不能滿足新的生產需求”的問題,因此需要通過機器人等途徑改變生產方式。談及機器人制造水平相對較低的問題,何敏佳表示,不同發展階段所需的技術是不同的,好比對于體質虛弱的人,大補的東西未必能被吸收。現階段,中國市場真正需要的未必是那些極為高端的技術。需要相信市場的自我調節、糾錯和平衡能力。
蘇州匯川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朱興明則認為,中國的機器人產業距離競爭紅海還有很長一段距離。只有量大且使用簡單的東西容易進入紅海,例如冰箱、電視等,但機器人買回家不能直接使用,必須與工藝結合起來產生個性化,所以對于把東西“做好做專”的企業來說,機器人行業有很大發展空間。
不過,他也認為,許多企業對中國機器人行業生態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5年之后,現在的機器人企業能剩下20%就不錯了,沒有核心部件的本體生產廠家是沒有生存空間的。”朱興明認為,這由產品的生命周期決定,現在產品更新換代速度極快,作為產品生產者來說,一條生產線必須在2年內收回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