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預計,到2019年,物流、醫療、公共事業和資源領域35%的領先機構將嘗試利用機器人實現自動化運營。
2016年12月8日,新加坡——IDC Manufacturing Insights全球商用機器人研究項目發布了題為《IDC Future Scape:2017年全球機器人預測》的最新報告。該報告分析了全球機器人技術未來發展的主要驅動因素,以及這些驅動因素在2017至2020年對機器人技術發展產生的影響。
IDC全球機器人及亞太區Manufacturing Insights研究總監張敬兵博士認為:“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導航、MEMS傳感器和半導體技術的發展將繼續推動工業及服務機器人在功能、性能、自主性、易用性和成本效益方面的創新。”
張博士還透露了2017至2020年的重大戰略預測以及機器人技術的主要發展趨勢,這些趨勢將為IT領導者帶來諸多新的機遇和挑戰。
預測1:機器人即服務(RaaS)
到2019年,三成的商業服務機器人應用將以“機器人即服務”的商業模式呈現出來,以減少機器人的部署成本。“機器人即服務”是個比較新的概念,它是一種云計算單元,將機器人和嵌入式設備接入云計算環境中。
預測2:CRO(首席機器人技術官)
到2019年,三成頂尖企業將會定義首席機器人官的角色,或者他們的業務范圍內定義機器人相關的功能。
預測3:改變競爭格局
到2020年,各個公司將會有更多的供應商選擇,因為更多的“新玩家”進入這個800億的信息和通信技術市場,支持機器人技術的部署。
預測4:機器人技術人才危機
到2020年,機器人增長將加速人才競爭,留下三成半的機器人相關的職位空缺,薪水至少增長六成。
預測5:機器人技術將面臨法規化
2019年,政府將開始制定機器人相關的法規以保證就業,應對安全和隱私方面的威脅。
預測6:軟件定義的機器人
到2020年,六成機器人將會依賴于基于云的端軟件,由這些軟件來定義新技能、認知功能和應用程序,形成機器人技術的“云“市場。
預測7:協作型機器人
到2018年,所有新型機器人的三成將會是智能合作型機器人,比現在機器人速度要快三倍,而且可以在人類周圍安全地工作。
預測8:智能機器人聯網
到2020年,四成商用機器人將會聯網,分享智能,帶來機器人的操作效率兩倍的提升。
預測9:工廠以外的增長
到2019年,在物流、健康、公用事業、資源領域,三成半的行業領導型企業,將使用機器人技術完成自動化操作。
預測10:機器人電子商務
到2018年,200個全球電子商務和全渠道零售企業四成半將會部署機器人系統,實現倉儲和物流自動化。
張敬兵博士總結道:“機器人技術將繼續加速創新,并將顛覆和改變許多行業的現有業務運營模式。IDC預計機器人將在在傳統制造業以外的更多領域得到強勁的發展,包括物流、醫療保健、公共事業和資源領域。我們鼓勵終端用戶企業積極采納機器人技術,并認真評估此類技術對于加強企業競爭優勢的潛力,如改進質量、提高經營效率與敏捷性,以及改善所有利益相關者的體驗等。”
超級機器人大國
世界知名咨詢服務公司Frost&Sullivan近日發布了2017年全球科技趨勢報告。該報告指出,明年中國將成為一個“超級機器人”大國。
Frost&Sullivan在報告中稱,雖然在機器人密度方面中國還落后于一些工業發達國家,但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2017年,隨著“人類與機器人”比例的繼續提高,中國在機器人領域將發揮其極大潛力,讓競爭對手“觸不可及”。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今年10月曾發布報告稱,2015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為24.8萬臺,同比增長12%。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全年銷量累計6.67萬臺,占全球份額1/4以上。這已是中國自2013年起連續第三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場。
實際上,關于機器人取代人力導致失業的話題,近年來在國內輿論界數不勝數。畢竟與傳統人力相比,工業機器人的優勢在于效率。從成熟的焊接工人的成本來看,工業機器人按十年使用壽命折舊(含維護費用)來算,在同樣的效益下,工業機器人成本還將低于人力成本。
世界最大的代工企業富士康,目前就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這個計劃。據悉,日前富士康已經部署超4萬臺機器人取代人力,富士康昆山工廠已裁員6萬人。這些機器人工人已經在鄭州工廠、成都平板工廠、昆山和嘉善的計算機與外設工廠投入使用。有消息稱,富士康“機器換人”計劃正在加速,每年都將會有上萬機器人被投入使用。
富士康的這一舉動,順應了政府鼓勵和推動中國制造走向智造的意圖。昆山市最近就正式下發《關于加快昆山市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大力推進該市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發展,加快形成經濟增長和產業競爭新優勢。根據《意見》,企業轉投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最高可獲1000萬元補助。
有業內人士預計,在未來10年至15年,中國仍將繼續保持全球最大機器人市場的地位。根據當前的目標,中國計劃到2020年實現每年機器人產量達到10萬臺,培育3家以上龍頭企業。屆時,中國將躋身全球10大工業自動化國家之列。
不過,目前問題的關鍵是機器人的局限性太明顯,一方面是,在成本和技術的突破方面非常有限,也就是說,機器人當前只能勝任簡單機械的流水線操作。其次是,機器人操作欠缺靈活性與精度,本身的維護成本高。另外舊的機器人很容易由于新的生產線的優化而被淘汰。
在2017年全球科技趨勢報告中,Frost&Sullivan還預計,明年基于人工智能(AI)的個人智能助理(Google Assistant、Siri和亞馬遜Alexa)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增強現實(AR)技術將走進B2B應用;無人機在快遞市場迅速普及,而2017年將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太空探索市場繼續火熱;第一款級別3(Level3)自動駕駛汽車(可完全自動駕駛,但必要時需人為干預)上市。
如何應對機器人時代
不僅僅是傳統純工業部門的工業機器人將會全面鋪開,而且服務領域的服務行業機器人也在躍躍欲試。近日,筆者到基層銀行調研,銀行業網點包括大堂經理崗位都非常期望服務機器人投入使用。一位基層行長說,投入機器人成本兩年就可以收回來。全球包括中國銀行業都有使用機器人的規劃,個別銀行正在磨刀霍霍擬投入使用。未來金融服務業中的物理性網點或被科技金融徹底“消滅”,基層網點柜員被機器人代替的可能性非常之大。
其實,不僅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高端服務業也可能被人工智能很快代替。全球包括德銀、花期銀行、高盛以及日本銀行業等都在斥巨資研發智能投資顧問。已經出現未來金融分析師等將會失業的聲音。
中國工業機器人研發生產如火如荼,投入工業使用也越來越多。包括富士康集團正在投巨資,大規模投放機器人。未來工業機器人、服務業機器人以及人工智能機器人都將會大規模投入使用。
2013年以來,中國每年采購的工業機器人數量都高于其他國家,2016年底或超越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機器人使用國。盡管密度不及德國、日本以及韓國,但是在生產中使用機器人的節奏之快,可能緩解中國在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中的競爭性優勢受到的侵蝕。動力源在哪里?
動力源在于企業公司具有使用機器人的內生動力。對于富士康這類公司來說最急切投入機器人。在工業程序化操作中,工業機器人比人工要精準很多。更加重要的是,機器人不存在異常復雜且棘手難于處理的勞資關系,機器人不會一郁悶就跳樓,消除了富士康郭臺銘的痛點;機器人也不會與管理者吵架、告狀上訪,也不用繳納社保等成本負擔。最復雜的關系莫過于人際關系,最難處理的事情莫過于人的問題,機器人把企業公司這個痛點全部消除了。這才是機器人的最大發展動力與潛力。機器人撲面而來的趨勢誰也擋不住。
機器人撲面而來給社會很快將帶來最為嚴峻的挑戰。首當其沖的就是勞動力被機器人代替,即機器吃人的問題。這個替代不僅在于工業企業,服務業、高端金融服務業都將受到沖擊。受沖擊最大的群體是簡單勞動、低端產業以及低學歷階層。這些群體崗位將面臨被機器人替代,勞動力面臨失業的情況。
從地區來看,新興市場國家對低端,包括部分高端服務業崗位面臨的沖擊較大。對于中國來說,
沖擊或許更大,因為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13億人口背后是世界最大的就業大軍。從機器人帶來的巨大沖擊看,中國有限放開人口政策或許值得商榷,當然僅從機器人對勞動力崗位的沖擊來講。
各國的應對之策是迅速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容納就業量大的中低檔餐飲,休閑旅游娛樂,健康保健養生。對于中國來說,潛力最大的就是養老系列產業。這樣才能減輕機器人帶來的壓力。
機器人大量使用對財政稅收的影響,以及對失業工人的補償問題,需要認真研究。不過,對機器人征收大量稅收的做法,雖然方向正確,但是不到時候,操之過急。以機器人為主的制造業對用于社會轉移支付的財政收入的沖擊結果是,無法補償因機器人而失業的工人,也無法支付最低工資以阻止中低技能工人生活水平的下降。這個問題最好從其它稅收中補償。等待機器人普及后再設計稅種征稅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