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升級換代,首當其沖是機器人技術領域。中國的機器人技術起步晚,如何在強手林立的市場立足?目前看來辦法不多,要想進入主流的汽車制造機器人市場還不現實。但辦法總是有的,跨國巨頭不可能占據所有的空間,比如來不及做好中小企業的服務。技術可以慢慢積累,也可以海外并購,但終歸還是要有說服市場的辦法。對此,去年底,在紀錄片《中國實驗室》拍攝期間,澎湃新聞記者采訪了安徽埃夫特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游瑋。
機器人技術的發展方向
問題:引進意大利技術,你們是怎么考慮的?
游瑋:中國做自主品牌機器人這條路還是非常艱難的,我們與國外競爭對手的差距非常大,國外做了三十多年,而中國做了還不到十年,如何能夠快速地迎頭趕上?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除了堅持自主創新,還要整合國外技術團隊和技術資源,吸收、消化、再創新。我們有快速吸收國外優秀技術團隊經驗的能力,現在有爬到巨人肩膀上的能力。
基于這個思路,我們開始尋找并與海外優秀技術團隊進行戰略合作。2014年我們收購了一家做智能噴涂機器人的公司,補充了我們噴涂機器人的產品線。這家公司做機器人做了二十年,對智能視覺技術、專家系統,對我們其他領域機器人的產品開發,也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作用。這個收購成功之后,今年(2015)我們還同時開展兩個細分領域的機器人海外團隊的技術并購。
我們在海外尋找到的資源必須與埃夫特的細分市場形成互補。就像噴涂,它是一個細分市場,工藝要求非常高,需要很長時間的技術積累,我們接下來做的是鑄造、金屬加工。這些細分市場的深度介入,對我們機器人的工藝、功能、智能化的提升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問題:機器人的視覺和智能是不是機器人發展的方向?
游瑋:現在的工業機器人,從某種程度上說只是自動化的設備,要將它稱為“人”,它必須具備兩個要素。第一是感知能力,像人一樣能夠感知操作對象的不同,感知工件的一致性不同,工件種類不同,工藝的要求不同。第二,它要像人一樣要有大腦,能思考,根據物件的不同,能夠選擇哪一種作業程序,完成作業要求。埃夫特重點提高機器人的智能作業技術,也就是給機器人裝上眼睛和大腦。眼睛感光就是視覺,大腦就是未來的智能工藝專家系統。
問題:機器人行業競爭激烈,埃夫特如何應對?
游瑋:現在的工業機器人,都是按我們預設的軌跡運轉,讓機器人去高精度地重復作業,但這種作業不適合中國廣大中小企業用機器人的要求。中國廣大中小企業除了一次性投資很高之外,痛點在于它用機器人會帶來很多運營成本,甚至可以說,被自動化所綁架。一些中小企業,花大量資金建一條生產線,但它沒有專業團隊去維護,而且工件的一致性很差,工件的種類很多,導致每一個工件都需要編程,但編程人員非常稀少,同時只會機器人編程還不夠,還要有既懂工藝又懂編程的技術人員進行作業,這樣的人更加緊缺。中小企業必須要花錢去養一個專業化團隊,維護這生產線,這就帶來很高的運營成本。
特別是在中國,單件、小批量、柔性化制造比較多,未來這種C2M(顧客對工廠)的制造方式是不行的,因為如果機器人變得很復雜、很難用,而且每次換產的時候,都要很高的技能去編程,這會阻礙廣大中小企業用機器人,省人不省心,雖然替換了人,但還需要請專業團隊去維護機器人,門檻非常高。
讓機器人變得更易用、更智能,使用機器人就像用普通手機代替單反相機那樣,可以讓每一個人都變成攝影師,所有的人都會操作機器人,不存在后期使用門檻,這是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就是基于人工智能技術和智能感知技術,將機器人的使用門檻徹底降低。
同時,我們要將高端工程師的專業知識代碼化、程序化,形成一個智能專家系統,上傳到云端,再通過高速互聯網將這些知識進行分享,讓每一個終端用戶都能享受到這些高水平的技術知識,才能使機器人應用真正落到廣大中小企業。這樣,中小企業使用機器人水平的高低,就不依賴公司自身機器人工程師的水平,而是依賴于云端的智能化機器人工藝的服務。
問題:中國本土機器人市場有何特質?
游瑋:中國未來的機器人市場主要在一般工業,或者叫通用工業。因為機器人最早應用在標準化程度比較高的汽車、電子這些行業,這些行業目前被國外機器人品牌壟斷了,國內機器人公司要想進入這些行業,門檻是非常高的,因為采購成本大大高于別人,品牌又沒有優勢。
中國除了像標準化程度比較高的汽車行業和電子行業之外,還有鑄造、金加工、陶瓷、衛浴、家具、制鞋、釀酒發酵、食品,以及家電這些一般工業,這些行業才是我們自主品牌機器人真正可以掘金的藍海。這些行業的機器人需求現在大家還無法認識,原因在于我們現在的機器人還不能滿足這些行業的特殊要求,因為這些行業存在同品種小批量的問題,同時產品的一致性很差,前道工序存在很多的多樣性。如果我們要進入這些行業,就要突破這些技術。同時這些企業里面,大量都是中小企業,中小企業不像大型企業那樣擁有強大的設備維護團隊,智能技術是進入這些行業必須要做的事。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的藍海在于廣大中小企業,如何抓住這一塊市場是本土機器人的出路。
問題:與外企競爭是否要靠后期服務,還是有其他辦法?
游瑋:肯定要基于服務。要進入一般的中小企業,必須降低后期使用門檻,解決企業的后顧之憂,使它感到不被自動化所綁架。如果要提高這種服務,必須基于現在的互聯網技術。我們在云端有一個工藝專家系統,所有工件要求可以上傳到云端供用戶自動搜索,以前有沒有做過類似特征的工件,有的話程序自動下載,就不需要它在現場找工程師去編程,維護人員的編程要求會大幅降低。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大大降低技術的使用門檻。但如果不是通過互聯網,我就得派很多工程師,到每個終端去服務,對任何一個機器人企業來說這都是不現實的,成本非常高,只有通過互聯網、云端的服務技術,才能使我們的服務成本降低,服務效率提升,響應速度更快。
問題:埃夫特技術與外企比起來,差距在哪里?
游瑋:埃夫特的機器人與國外競爭對手相比,性能沒什么區別,因為核心部件和解決方案類似,差距在于外企是多年的標準化作業,積累了很長時間,我們在功能性、工藝性上沒有它們那么強。所以在一般工業領域,我們要搶先積累這些工藝,譬如我們的機器人在陶瓷、衛浴行業的使用量超過任何一家外企。
另外,機器人的可靠性需要大量應用來驗證,以不斷提升。國外有幾十萬臺機器人在市面上,有大量的數據可以支撐機器人生產企業做后期改型,以提高可靠性,而國產機器人剛剛開始,需要不斷進行應用驗證,有個不斷提升質量的過程。當然后期我們也會快速利用互聯網技術,加快這種應用的驗證周期。早期的機器人賣出去之后,故障信息收集來自它的渠道商、代理商、集成商,包括終端客戶的自動反饋。這存在失效和溝通缺乏完備性的問題。而現在,所有機器人都加載3G模塊,機器人售出之后,我們通過互聯網技術進行遠程數據采集、遠程數據診斷,可以從客戶的現場第一時間知道機器人的狀態,不斷收集相關信息,快速提升我們機器人的可靠性。有一個準確的、可靠的、可信的數據反饋通道,這可以縮短我們提高可靠性的時間。
問題:外企會不會也用云端做售后服務?
游瑋:會,但是在云層面的競爭,比我們在傳統領域去追趕外企的機會更大。因為在這個領域,大家起點差不多,互聯網技術拉近了我們國內與國外科技的差距。云計算、深度學習、人工智能這些技術都剛起步,在這個領域我們是有彎道超車的可能的。我們不是埃夫特一個人在戰斗,我們本身也有很多國外的團隊,明年(2016年)我們會在美國設立一個人工智能、機器人智能作業機構的研發中心,其實也是為將來做布局和儲備,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相信我們會有機會。
問題:未來機器人競爭的點不在關鍵零部件?
游瑋:機器人的核心部件分兩塊,一塊是軟件,涉及智能化,作業的智能化,包括感知、推理、專家系統;另一塊就是系統本身的性能,涉及精度、效率、剛性,這部分就是核心零部件的問題。埃夫特實際上從2008年就想做核心零部件。每一個核心零部件都是很細分的學科,需要很專業的團隊來支撐。埃夫特跟國內外最好的團隊合作,而不是自己從頭做到尾都做。我們在零部件方面有很多好的國內合作伙伴,幫我們做國產零部件的布局,同時,由于我們跟國產零部件形成一個良好的生態,國外零部件供應商也在主動給我們降價。
如果我們一開始就去做國產零部件,因為國產機器人的品牌是非常脆弱的,如果國產零部件做得不可靠,把不靠譜的零部件放到一個剛剛誕生的品牌上,這對國產機器人品牌就是毀滅性打擊。而且一旦用了之后就是不歸路,你不可能回來,換回來就承認你自己的零部件技術不行。所以我們的思路是,給國產零部件合作伙伴足夠的時間,我們先在小范圍試用,譬如到與我們關系較好、容忍度比較高的客戶那里去試用國產零部件,等它們真正驗證靠譜了,再逐步大比例地去替換。
問題:這么說,軟件應該和硬件差不多重要?
游瑋:軟件部分,分若干層級,底層像運動控制、伺服控制,我們有很好的解決方案。這部分自己做的意義不大,因為國外做得很成熟,再做十年跟人家做三十年的效果可能差不多,而且現在有很多可以選擇的方案。創新首先是一個集成,集成之后形成增量部分,增量部分在于工藝層、智能感知、工藝這塊,像人一樣去思考,可以指揮手臂進行動作,但手臂具體怎么動作、軟件算法等,我們有國內外現成平臺進行整合,但是工藝這塊大家都沒有,我們可以將自己的knowhow(技術訣竅)、自己的特色加進去。底層這塊技術,大家都差不多,你再去研發,研發出來還是差不多。不會形成增量,這就不是我們的重點。我們的重點是做大家現在沒有的那部分東西。
問題:客戶對埃夫特機器人的反饋如何?
游瑋:埃夫特早期的機器人到客戶的現場之后,坦率地說,還是出現了很多問題。這些前期的問題對我們來說就是最寶貴的財富,因為工藝問題、靈活度問題、可靠性問題、功能性問題都對我們的設計反饋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
但現在隨著一些行業我們逐步地做深,逐步趨于穩定,有些客戶已經把我們作為行業標配,比如我們的陶瓷噴釉機器人,現在前十大的衛浴廠,有七八家都在用我們的機器人噴釉。現在我們很多客戶都是集成商和渠道商,這些集成商和渠道商在埃夫特的發展過程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它們是用機器人的,埃夫特是造機器人的,用機器人的對造機器人的有絕對的話語權,在對機器人的功能、可靠性的判斷方面,會給我們提供很多有用的指導意見。
早期跟我們走過來的集成商都有非常好的技術水平,因為我們的機器人早期功能有種種缺陷,不完善,它能把我們的機器人用好,而且在行業里面扎根下去,形成標準,說明它本身技術實力非常高。ABB(電力和自動化技術領域的全球性領導企業,總部位于瑞士蘇黎世——編注)的集成商很多,因為ABB的機器人很穩定很可靠,功能都是現成的,直接去用就行了,而我們的機器人很多都要聯合開發。集成商一定需要很強大的技術支撐,能看到我們的問題,甚至跟我們一起去解決問題,才能把我們的機器人真正深入地應用到行業中。
如何走出實驗室
問題:你們早期是如何走出實驗室的?
游瑋:機器人必須要用,如果不用,永遠是實驗室的樣機,所以早期奇瑞汽車生產線的大規模使用,使我們從實驗室產品、樣機變成商品,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因為汽車行業對機器人的可靠性要求非常高,早期奇瑞的應用奠定了埃夫特產品設計的一個理念,包括可靠性的驗證。但是汽車行業的應用比較單一,所以下一步要做的是功能性的問題。
問題:你們團隊很年輕,團隊來源是怎樣的?
游瑋:由于海外收購,還有90名外籍工程師。在意大利兩個地方。
問題:國內外研發團隊如何分工?
游瑋:未來的研發會走全球協同研發機制。埃夫特本部的國內研發工程團隊主要做產品化、工程化以及應用程序的開發。歐洲團隊做一些前端研發,如面向工業機器人具體細分市場的前端研發,應用層算法、智能算法的研發。我們在美國將要建的一個團隊主要做最前沿的人工技術、云技術、專家系統、模式識別、深度學習的研發,它們輸入來自歐洲那邊的工藝經驗的數據庫的積累。
問題:您辦公室里這塊“鍥而不舍”的牌匾有什么寓意嗎?
游瑋:這個行業太難了,如果沒有鍥而不舍的精神,我估計大家都很難堅持下去。坦率地說,國產機器人目前沒有什么附加值,沒有什么利潤,因為這個行業還在培育、投入。未來機器人真正的附加值在于服務,后期可能不是去賣機器人,而是去賣服務,甚至企業會去租一個機器人。要進一步降低中小企業買機器人的門檻。像有些行業,像福建南安做水龍頭的,幾千家企業,每個都是兩三個人的作坊,你不可能讓它去買機器人,最合理的方式就是租給它機器人。甚至我們在當地設立一個示范車間,提供來料加工的代工服務,賣服務就會產生附加值,這個附加值要比我們賣機器人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