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稱,未來若干年,隨著勞動力成本提高以及工人的志向更加遠大,促使制造商接受自動化,中國使用的工業機器人的數量定將迅速增加。這一事態發展也許會增強人們的擔憂,即較窮國家的工人面臨被自動化取代的最大危險。花旗集團和牛津大學馬丁學院合作進行、今年早些時候發表的分析研究成果表明,在中國,超過75%的工作崗位面臨計算機化的“高風險”。以亞洲為關注焦點、管理著750億美元資產的未來資產管理公司預計,在2020年前,中國的機器人大軍將以35%的復合年均增長率擴張。
報道稱,鑒于國際機器人聯合會估計中國去年有26萬工業機器人這一事實,未來資產管理公司首席投資官拉胡爾·查達說:“基于一臺工業機器人取代4到5名工人這一經驗法則,機器人已使100多萬人失去了工作。”
未來資產管理公司聲稱,在機器人使用方面,中國正沿著日本25年前開拓的道路前進,未來數年仍將迅速擴張。報道稱,這與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預測相符。該聯合會稱,中國2014年采購了5.7萬臺機器人,但在2018年前,可能每年會購買15萬臺。
查達估計,未來5年,機器人將取代大約350萬中國工人。他說:“我與當地公司管理層會面時,他們說,‘需求環境不好,我們能夠做的是,改進我們的過程,提高我們的生產率’。”
查達認為,這一過程正受到勞動力市場動態發生變化的推動。直到不久前,中國的低工資水平仍在使以資本取代勞動力的好處趨于最小化。然而,情況正開始變化。盡管,中國人的小時工資仍相對較低,但在2012年前的10年中,這一數字的復合年均增長率為17%,遠遠超過其他大型經濟體的薪酬增長速度。報道稱,盡管工資增長速度將不可避免地放緩,但勞動力的供應量也可能收緊。在2010年前的10年中,中國的勞動力大軍規模增加了8000萬,至9.3億。但未來資產管理公司認為,未來數年,增長曲線將轉平,然后緩慢下降。
查達還說,正在加入勞動力大軍的年輕人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避開制造業,教育程度提高了的勞動力更愿意進入服務業,而不是往往單調乏味、重復性強、具有潛在不安全因素的工業崗位。他認為,正因為如此,加上勞動力數量不再增長,機器人導致的解雇潮不會在中國或日本、韓國等生育率同樣較低的鄰國導致社會問題或動蕩。然而,自動化趨勢“將對印度、中東或非洲等地產生巨大的社會后果,印度需要每年創造100萬個就業崗位”。
隱憂:
曾走在機器人制造業前列的美國就是先例。在1980年代,美國機器人產業熱潮同樣在人力成本升高的背景下展開,超過200家企業同時出現。但隨著美國機器人市場的迅速飽和,美國機器人市場的銷售額迅速縮減近四倍,大批企業倒閉破產。
在各地政府扶持政策的推動下,中國已有數十個機器人產業園,園區內高新、孵化等項目紛紛涌現,超過500家機器人公司。
當前機器人行業魚龍混雜,企業多是小企業,不少更是帶有投機性,企業停留在簡單拼湊、復制和山寨的初級階段,導致高端產業低端化。中國機器人產業的核心零部件和關鍵技術受制于人,應用系統開發不足也較為落后,導致產品層次不高,難以有效滿足需求。目前國內的機器人公司不具規模,更沒有市場競爭力,普遍以生產加工為主,仍沒能走出傳統加工生產的誤區。沒有看清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趨勢,只是盲目跟著國外跑。‘大躍進式’的發展將會導致產能過剩,泡沫化嚴重。
中國機器人市場份額占全球的40%,但中國企業在國內市場的份額不到30%,超過一半的市場份額被“機器人四大家族”(瑞士ABB、日本發那科、日本安川電機、德國庫卡)占有。在30%的份額里面,中國企業在中高端的伺服電機、控制器、減速器等關鍵零部件上基本都得依賴進口。
盡管中國從事機器人研究生產的高校院所和企業眾多,但是同一技術的重復研究,浪費了大量的研發經費和時間,在高校的研究過程中,由于高校考核更多以學術論文發表為依據,又造成了和產業、項目的脫節。
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必須更加趨于理性,學界和業界應當結合市場需求,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眾多先進技術領域謀求融合發展,要更注重質量而非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