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電子也要進軍機器人業務了——三星電子日前宣布,擬在電信設備業務部門內部為機器人業務配備人力和資源,并發展教育領域和工業領域所使用的機器人產品。事實上,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內三大白電巨頭格力、美的和海爾,均爭先恐后針對工業自動化設備發展大博眼球。業內人士認為,家電大佬們正主動尋求向新興產業轉型,甚至不惜革自己的命。
國產巨頭已先行一步
格力也啟動了機器人戰略,與美的不同,格力走的是“自主研發”的路子。從2012年實施“ 機器換人”開始,格力就啟動了“自主研發機器人”的宏偉戰略。包括相繼成立了自動化辦公室、自動化技術研究院、自動化設備制造部等部門,目前已擁有相關研究人員200多人。 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早前對外表示,2016年格力將對工廠進行智能化管理,并使用機器人手臂。去年8月4日,格力首次開放自動化生產車間,公開其自主研發機器人的進展。格力目前自主研發的自動化產品已經覆蓋機器人、注塑機械手、大型自動化線體等十個領域。
美的集團去年8月4日也公告稱,未來3年將在機器人應用上投資超過10億元,同時宣布與日本安川電機合資設立兩家子公司,分別開發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美的集團與安川電機宣布雙方共同投資4億元,設立 工業機器人公司和服務機器人公司。工業機器人公司美的持股49%,服務機器人公司由美的控股,持股比例為60.1%。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當時對外稱,未來美的將以“智能制造+工業機器人”來提升公司智能制造水平,以“智能家居+服務機器人”來推動美的智慧家居的發展與生態構建。
海爾位于沈陽的“透明工廠”則于去年8月11日亮相。該工廠實現機器人自動化生產,還可實現用戶、產品、機器、生產線之間的實時互聯。海爾已經實現了“黑燈工廠”,采用iMES全程訂單執行管理系統,裝配了200多個RFID,4300多個傳感器,60多個設備控制器,可以實現設備與設備互聯、設備與物料互聯、設備與人的互聯。另外,海爾旗下的克路德機器人在北京發布了第一代家庭 服務機器人“哇哦”?!巴叟丁?家用機器人可實現三方面功能,包括陪伴、監測以及家居控制。它內置多種傳感器,可監測室內溫度、適度、PM2.5以及可揮發有害氣體濃度。此外還可識別家中是否有老人摔倒或是否有陌生人侵入。這款機器人還可實現對智能家電產品的控制。同時它還配有紅外接收發射器,可對老式電視、空調等電器進行控制。除了家用服務機器人,克路德還在開發消防、裝修等機器人。
人口紅利不再的必然選擇
“機器換人”計劃的背景是國內人口紅利不再,勞動力成本上漲,迫使家電企業選擇產品制造機器人化,富士康的百萬機器人計劃就是一大典型案例。
廣發證券研報曾指出,家電行業屬于傳統勞動密集型行業,人工成本占比較大,生產工序單一,機器換人是大勢所趨。以海爾和格力為例,海爾和格力員工數量相對于2012年左右分別下滑15%和12%,而同期產出則增長了15%。在服務型機器人領域,和一些中國龍頭家電企業一樣,三星電子加碼投資機器人和無人機等領域,也是旨在降低對B2C消費級業務的依賴度,進軍收益波動較小的B2B業務領域,加上三星電子在CES2016上公開表示將打造一體化的IoT物聯網平臺,涵括旗下所有的手機、電視機、空調、冰箱、洗衣機等家用電器電子、家居產品,機器人計劃顯然和三星的物聯網計劃息息相關。
最近一段時間,三星電子手機部門主管Ko Dong-jin的對外言論亦常提及該公司在機器人項目中的進展。不過,對于具體的機器人產品類型和方向,目前三星電子還沒有公布細節。
家電業資深觀察人士劉步塵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轉型的家電企業來說,盡管現在這些新業務的營收和利潤體量遠低于家電業務,未來能否成功也需要時間來驗證,但卻是企業的新未來,與其守著不占競爭優勢、利潤稀薄的舊家電業務,等著被競爭對手一點點消滅殆盡,不如主動革自己的命,徹底轉向新興產業,創新技術再造一個新商業生態。
但是在機器人智造方面也存在風險,一是前期投入成本大,二是需要系統化支持。機器人智造系統需要根據不同工廠的需要定義架構,要求不僅實現減少人力,還需要數據的收集。而這,正是未來機器人智造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