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前傳
打小就被父母教育,今后要當科學家,所以我小時候對未來科技類的動畫片很感興趣,尤其是關于機器人的。印象最深的當屬變形金剛和機器貓,圣斗士星矢…嗯,似乎離我們有點遠(沒聽過?只能說我們有代溝了)。變形金剛太威武了,只是我一直沒明白為什么路上跑的擎天柱能打敗天上飛的威震天。機器太貓可愛啦,我們什么時候能擁有一個啊。帶著這些童年的夢想,我大學填報了自動控制專業,據某位親戚說這個專業是造機器人的。只可惜大學四年連機器人影子都沒有看到。不過后來倒是看了不少美國科幻大片,什么變形金剛、終結者、鋼鐵俠啊,不得不佩服好萊塢的想象力。
畢業以后輾轉反側到了投資行業,專門從事工業4.0方向的投資。作為工業4.0的專業基金,機器人當然是我們重點投資的方向。最近看了不少機器人的項目,于是有感而發,談談自己的一些感受,供做投資的小伙伴們一起分析交流。
機器人概念滿天飛
印象中的機器人那可是都是高大上的啊,看看擎天柱、終結者、鋼鐵俠多威風啊。
只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我們現場看到的機器人是這樣的。
最近幾年機器人概念滿天飛,連滿地亂跑的掃地機都被叫做了掃地機器人,真是讓我的夢想都快要碎了。嚴格來講,這些設備從專業角度看,只能稱之為智能設備,而不能叫機器人。人和機器最大的區別就是人是可以學習和思考的。現在絕大部分的所謂機器人實際上還是程序控制的智能設備。它們的動作還是嚴格按照設定的程序來執行。真正的機器人,我覺得谷歌的無人駕駛汽車可以算是一個。不過既然媒體已經把概念推廣到那么多領域,我們也只能認真去研究它。根據我的經驗,我把機器人分成了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娛樂機器人、數字機器人六大類。以后有時間我們再慢慢分享。
機器人雖然是高科技(某些產品確實是高科技,但大部分也不那么高),而且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但是也沒有必要把它神化。畢竟它也是一種商品,也要遵循一般商品發展的經濟規律。作為投資人,拋開那些花哨的概念,把他當作一個種普通的商品,看起來可能會更客觀一些。
國產工業機器人,想說愛你不容易
工業機器人主要是用在生產制造領域,目前是最大的一個類別。我們在電視里見到的大多是這種六軸的關節坐標機器人,在汽車制造行業非常常見,也就是以前我們通常所說的機械手。國內市場上國外品牌的機器人占據的市場達到了近80%,最著名的就是四大家族:ABB、發那科、庫卡和安川。機器人大部分都是應用在汽車制造行業,是伴隨著汽車行業發展起來的。中國自主品牌的汽車工業發展不起來,機器人當然也是沒有用武之地。就算你做出來了,國外品牌的汽車廠也不會用你的設備。所以國內機器人公司只能在其他行業發揮低成本優勢。然而低成本也不是那么容易,因為機器手的核心零部件都需要從國外進口,我們只能做一些組裝的工作,成本自然低不下來。
機器手的三大核心部件是減速機、伺服電機和控制器。其中減速機難度最大,日本的帝人和哈默納科兩家公司就占據了市場70%的份額。伺服電機次之,控制器主要是數字控制,相對難度小一點,國產的份額要大一些。前兩個是機械制造最尖端的領域,不僅需要高理論的設計水平,還需要高精度的加工機床和高性能的材料。讓你抄襲你也搞不定。所以凡是尖端的東西都是需要長期的技術積累,是各種學科綜合交叉的技術體現,不是一天兩天可以超越的。我們很多東西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要想超越,就必須從基礎研究開始重視,掌握其理論源頭。
當然國產機器人正在奮力追趕,也取得了不少成績。在整機領域,新松機器人和埃弗特都做的不錯。固高的控制器已經小有名氣,匯川的伺服系統也開始逐步在機器人領域應用,在最難的減速機領域,也有綠的諧波一直在努力。正如在其他行業一樣,國產機器人正在經歷從模仿到追趕的過程。我相信若干年后,國產機器人一定能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
然而,我們似乎過于急躁,恨不得明年就要超越,于是全國400多家機器人公司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全國各地的機器人產業園就有100多個了。全世界機器人的需求也就是每年20多萬臺,中國也就5-6萬臺。這種市場規模根本容不下這么多的公司。大家都在低端做重復研發,是一種極大的浪費。
本人曾經參加過一次機器人行業的研討會,四大家族和國內品牌公司都來了。在最后的提問環節,國內一家整機廠的老板就向某大家族的中國區代表發難:“你也是中國人,應該幫幫我們國內廠家。你們不斷降價,我們怎么生存啊,你們這是惡性競爭。”這位中國區代表很無奈:“你們價格那么低,我們不降價怎么辦,我們也要面對其他國外品牌的競爭啊,這是完全的市場經濟。你們不能總是把我們想成你們的敵人,中國市場很大,每個公司都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點,在某個細分領域做的很好”。
其實我覺得這話說的實在。國內那位同行又繼續發牢騷:“我們國內有些廠家也太崇洋媚外了,根本不給我們任何機會,一聽說是國產的,理都不理”。唉,國產品牌要獲得認可確實不容易啊。不料他話剛落音,另外一家國內零部件廠家又站起來了。估計他也是忍不住了:“我覺得大家應該相互相信,我們做的諧波減速器各種性能測試起來都很好,可就是沒有整機廠愿意測試我們的產品,一看是國產,都不相信。”說好了一致對外,怎么就開始內訌了。一看情形不對,幸好一家整機廠家連忙說:“好東西我們一定會支持的”。其實大家組成上下游聯盟,一起合作研發,我是非常贊成的,對整個產業來說是一件大好的事情。我在另外一次研討會上聽過有個回國的海歸提出了這件事,可惜下面的人大多都是提反對意見。這事在國外本是很自然的事,可惜在中國就是那么難。
看好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
正如那位國外品牌的中國區代理所說的,中國市場非常大,在很多細分市場還有很多機會。特別是在機器人應用市場方面。機器人本身只是一個工具,我們要使用它就必須針對生產工藝流程對它們編程,這其實才是國內品牌的機會。國外品牌在性能上非常領先,所以他們在汽車制造等重型工業領域占據了優勢。但是在一些輕工領域,他們優勢其實并不是很明顯。因為中國是世界工廠,很多行業只有在中國才有大規模的集群,其他國家的規模都很小。比如鋰電池產業、3C產業,甚至是陶瓷、家具產業等等。一味的性能高并不總是優勢,更高的性價比才是優勢。國內廠家可以針對這些行業的特點開發出一些行業機器人,利用性價比的優勢和及時的售后服務,也可以和國外品牌競爭。不過說到這里,我又要說點不好聽的話。中國企業其實并不是不想用機器人代替人工,而是實在是用不起啊。現在業內普通的觀點是,只要一個機器人的價格低于一個人工人兩年的工資就可以考慮用了。可是實際上機器人的使用還有很多隱形的成本,如工藝流程改造的費用、技術人員的培訓費用,設備故障導致的停工費用。最重要的是現在整個制造業產業過剩比較嚴重,產品的毛利率都非常低,現金流都非常差,根本拿不出太多錢來搞工藝改造。
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企業規模普通規模小,大家都是在低端競爭,產品毛利率不斷下降。沒有高的產品毛利率不可能支撐高的固定資產投資。否則經營杠桿太高,企業的風險就會變大。中國制造業的產業集中度必須提高,企業才有規模效應。另外中國企業要注重產品研發,提高產品的毛利率。這樣大規模使用機器人才有可能。
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其實,我更看好的是服務機器人。服務機器人那可是五花八門,各顯神通。它們已經慢慢的進入了我們的生活,還是留到下回分解吧。總之,中國的工業機器人行業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雖然現在魚龍混雜,人心浮躁,但是中國制造業還是有一批踏踏實實做事的人。對于我們做創業投資的人來說,雖然不能親自下場作戰,但是憑著我們的眼光,找出真正好的企業,支持好的企業,也是對產業發展的貢獻。投資的小伙伴們,咱們一起努力吧。(作者系明照資本 曹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