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的核心驅動是工業自動化,旨在助益工業與生活的扁平化融合:繼上一個電子信息化3.0之后,全球正日益融入網絡化的時代,其中網絡互聯在工業制造領域的滲透,正加速新一代以智能制造為引領的工業自動化技術的革新。工業4.0即是德國政府于2011年提出的一項高科技戰略工程,旨在提升制造業的計算機化水平。美國的制造業復興計劃也與此類似,其核心驅動是工業自動化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同時,CPS(cyber-physical systems,網絡物理系統)與物聯網技術的深度應用,帶來的工業機器人+物理互聯網的數字化生產方式,將構建出更富彈性、更趨扁平、信息指令雙向流動的智能化制造時代。
國內機器化率水平提升空間廣闊,正駛入成長快車道:據統計,2013年中國萬名工人的機器人擁有量是23臺,全球平均水平是58臺,不及全球平均水平的40%。近10年來機器人成本以每年5%的速度下降,而勞動力成本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前者的比價優勢愈發突出。隨著人口紅利逐步消失,近年來我國工業機器人每年新增裝機數量超30%,全球同期在10%。2013年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實現銷售額109億元,同比增長31.3%,銷量約37000臺,其中國產份額占比1/4。在機器替代人工與國產替代進口的時代背景下,國內工業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將緊扣中國工業4.0時代的嶄新脈動。
關注具備核心內生技術與廣闊下游外延的優質標的公司: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3年工業機器人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有458家,同比增長14.5%;截至14年9月,國內各省市在建機器人工廠超過30個。工業機器人的核心技術是運動控制+變頻驅動,國內代表性的企業有依托中科院自動化所的沈陽新松機器人公司,其長期專注該領域,處于引領地位。我們同時看好具備核心內生技術與廣闊下游外延的工控企業,諸如掌握核心變頻+伺服技術的匯川技術、英威騰,電機驅控領域的龍頭大洋電機,依循變頻驅控這一電力電子技術的同源性,未來上述相關企業向工業機器人領域的順勢拓展延伸,值得重點關注并購眾為興后形成的機器人領域協同效應可資借鑒。
廣發證券:機器人行業從“主題投資”到“業績為王”
國內將形成千億級工業機器人市場與百億級公司,2013 年中國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估計 2020 年中國的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 2000 億,大部分需求將來自于汽車以外的一般制造業。 而國內一般制造業的自動化需求分為三個階段: 2008 年以前主要是具有國際視野的大企業有需求;2008 年以后是國內大企業逐漸在推動自動化改造,直接原因是人工短缺和人力成本飆升;估計 2-3 年以后會進入第三個階段,廣大中小型制造企業大規模使用機器人,屆時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將走向成熟。今年是工業機器人國產化元年。一方面,關鍵零部件有所突破,例如,蘇州綠的的諧波減速機已經實現量產。另外一方面,埃夫特等國產機器人本體銷量今年有望同比實現高增長,正在逐步逐步接近盈虧平衡點。參照富士康機器人的發展經驗,估計未來幾年可能出現本體年銷量超萬臺的國產機器人企業。長期來看,估計國內工業機器人領域,有望出現百億級的龍頭企業。目前國內工業機器人企業,如新松機器人、埃夫特、博實股份等,目前體量相對較小,仍有很大的增量空間。
服務機器人將提供巨大估值空間,參考 PC 和工業計算機的市場容量對比,未來服務機器人有望達到千億美元級的市場。目前服務機器人還處于產業化前期,掃地機器人和無人機等單功能服務機器人已經產業化。另外,人口老齡化正在推動醫療及護理機器人快速產業化。美國已經有手術機器人上市公司直覺外科,以及外骨骼機器人上市公司 REWALK,預計國內未來 3-5 年內會出現成規模的醫療或護理機器人企業。我們認為未來服務機器人的終極目標是人形機器人,將隨著人工智能的成熟而產業化。由于服務機器人兼具標準品和消費品的屬性,成長爆發程度遠高于工業機器人,這點從近幾年科沃斯掃地機器人和大疆無人機增速可以得到驗證。而且市場空間更大,因此未來服務機器人將給相關上市公司帶來巨大的估值空間。
申銀萬國:智能裝備長期成長明確,建議配置相對低估及拐點型公司
智能裝備板塊熱度仍在,但需隨時注意回調風險。機器人自動化板塊投資的邏輯在于人口紅利消失、工程師紅利顯現及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我們長期看好板塊。其中,我們尤其看好能夠掌握一定核心零部件技術、做到縱向一體化布局的系統集成商。在板塊整體高估值情況下,建議重點關注有一定業績支撐的上海機電、巨輪股份、銳奇股份和東方精工,困境反轉型公司慈星股份,以及事件驅動型公司京山輕機、松德股份。目前板塊熱度尚在,下月初上海國際工業機器人展可能有事件性刺激,風險偏好較高的投資者仍可與板塊共舞,但我們提醒注意市場風格轉變而出現板塊整體性回調的風險:2013年初以來,我們跟蹤的自動化概念板塊(55家公司)總市值由1500億增加至最高超過3300億,市值中位數由18億增加至43億,其中絕大部分公司仍處于轉型初期,機器人自動化業務占比極低,而重點公司14年預測PE大部在50倍以上。
民生證券:制造業轉型升級背景下,機器人大發展正當時
四大因素支撐機器人行業延續高景氣。我國機器人行業正處在高速發展初期,四大因素支持其在未來五年繼續延續高景氣:(1)近年來由于環境污染、能源枯竭、人口紅利逐步消失等原因,由投資和出口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向消費為主導的發展模式轉變是經濟向后工業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投資領域將發生重大改變,國家將重點扶持包括機器人在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2)政策和市場雙重驅動人力成本不斷上升。從政策上看,人均最低工資標準不斷上升,從人口結構和市場供求看,勞動力供給結構性短缺導致勞動力成本提高;(3)規模效益和進口替代驅動自動化設備采購成本趨勢下降;(4)企業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的內生需求。
從美日機器人發展歷史看,全球機器人市場已進入平穩增長期。根據IFR數據顯示,2013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售量17.9萬臺,同比增長12.33%,行業總產值約為275億美元,創歷史高峰。汽車和電子是工業機器人應用最多的領域,合計占比高達59%。四大工業機器人巨頭占全球市場份額約50%,兩家日本公司壟斷機器人減速器70%以上的全球市場份額。
美國雖是世界首個工業機器人的誕生地,但由于美國當時失業率高而導致政府沒有采取有力的機器人引導和扶持政策而錯過了機器人的黃金發展期。日本由于戰后勞動力短期政府積極支持機器人產業發展,并恰逢日本經濟繁榮期,固定資產投資加速使得日本成為世界公認的“機器人王國”。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顯示:(1)勞動力短缺及成本上升是機器人產業初期發展的最主要內生因素;(2)政府扶持在機器人產業發展初期同樣扮演重要的角色;(3)工業機器人行業作為價格昂貴的投資設備,其快速發展與制造業投資密切相關;(4)發達國家機器人行業發展后期主要依賴于全球擴張。
我國機器人還處在發展初期,未來市場巨大。我國機器人起步較晚,始于20世紀70年代初期,經過40多年的發展,我國機器人行業已經初具規模,但仍處在發展初期:(1)2013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3.7萬臺,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但我國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遠低于國際水平,2012年全球平均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為55臺,而我國僅為21臺,是日本的1/16,未來提升空間巨大;(2)從應用領域看,國外企業主要生產價值量較高的機器人且應用領域比較集中(汽車占50%),而國內機器人則主要應用于對性能要求較低的領域,價值量普遍偏低;(3)我國機器人產業鏈尚不完善,國內沒有能夠提供規模化且性能可靠的減速機等核心部件企業,本體核心技術被外資壟斷;只有系統集成商依靠本土優勢發展迅速。公司是國內機器人行業的龍頭企業,背靠中科院自動化所,具備科研成果產業化的示范優勢,豐富的產品線和廣泛的下游是公司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預計14-16年EPS分別為0.55、0.82、1.16元,維持“強烈推薦”投資評級,上調合理估值區間至36-38元。
長江證券:當前是全球更廣闊“機器人革命”的開端
伴隨經濟性、技術水平等方面的進步,過去 10 年全球機器人產業出現突飛猛進的發展,行業指數(ROBO-STOX)漲幅超過 800%。但我們認為,現在或許是更廣闊“機器人革命”的開端,因為一方面未來亞馬遜、富士康等實體企業的大規模應用,會將機器人真正帶入“人力替代”階段,大幅拓展應用范圍;另一方面,Google等互聯網巨頭快速布局,挖掘其在虛擬世界的潛力。
全球視野回顧七國發展歷史,蘊含六大產業驅動因素,機器人行業的發展會與社會、經濟情況相協調,各國產業歷史中蘊含著行業深層次的成長邏輯。回顧歷史發現,機器人產業有六大驅動因素:1)政策;2)人口結構;3)宏觀經濟;4)技術;5)人才;6)價格,其中產業政策是先導,價格(即經濟性)是需求產生的最重要因素。
工業機器人:行業格局變化利于本土企業崛起,部件國產化進步明顯,國內工業機器人行業結構將由“T”型逐步轉變為“O”型,形成一個規模巨大的中端市場,擁有技術、資本優勢的本土企業將成為這塊市場的主角。此外,核心零部件的不斷突破,有望進一步提升其競爭力。但不容忽視的是,目前國內大量工業機器人企業主要從事集成業務,盈利模式亟待優化。
服務機器人:市場初啟,具備成為下一個互聯網終端的潛力,服務機器人應用于非制造業領域,目前物流、家庭服務、醫療、軍事機器人已初步實現產業化,但產業整體尚處導入期。決定需求的兩大關鍵因素是:1)人工智能:需要的是一臺“顛覆人類生活方式的機器”而非一臺“聰明的機器” ;2)高性價比。我們認為,隨著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傳感器等科技的不斷創新和融合,個人機器人(PR)或復制個人電腦(PC)走入家庭的發展道路,成為下一個連接人類與互聯網的終端。
銀河證券:關于機器人行業市場空間、公司市值和估值等問題
機器人板塊為主題投資。全球第三次產業轉移、工業機器人密度僅為世界2/5 的平均水平、經濟結構轉型、人口紅利消失和國家政策大力支持等因素驅動行業持續高速增長,未來行業需求、景氣度、催化劑將不斷超預期,機器人板塊將長期保持高估值水平。機器人主題將持續被炒作,我們持續推薦機器人行業,我們建議參與該主題投資。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商借助本土多種優勢將快速增長,看好掌握核心技術并且能跨領域發展的系統集成企業機器人、博實股份、天奇股份。在國家和產業資本大力支持下,核心零部件國產化將超預期,看好掌握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技術并且能與工控領域零部件協同帶來的規模效應的企業:南京埃斯頓、匯川技術、新時達等。工控領域市場規模是萬億的市場,該類龍頭企業市值天花板將遠比純機器人企業大。
看好有估值優勢并且通過國內外合作或者通過自身在工控領域的積累,計劃進入機器人領域的相關公司:銳奇股份、慈星股份、上海機電等。
國泰君安:機器人行業已經成為制造業轉型的重要落腳點
機器人行業已經成為制造業轉型的重要落腳點,目前發改委、地方政府積極出臺支持和刺激政策。我們認為,處于發展初期的中國機器人產業,目前無法預期業績與估值的匹配,應該從產業政策和彈性角度分析,相關受益標的是那些更受益產業政策、更有市值彈性的品種,兩者兼備的品種包括博實股份、巨星科技、慈星股份、華昌達(300278,股吧)等,兩者具其一的品種包括亞威股份、機器人等,重點推薦巨星科技、亞威股份等。
申銀萬國:工業機器人進入“戰國期”
下游應用企業進入工業機器人領域,具有核心技術壁壘或行業應用壁壘的公司更可能勝出。一般而言,合適工業機器人替代人的領域包括:人力成本高、對精度要求高或者高危行業。正是由于定位的原因,使得工業機器人從誕生之日起就主要廣泛的應用于汽車行業,未來隨著機器人成本的進一步降低,3C 等新的應用領域有望得到拓展。目前,下游應用企業,包括雷柏科技、茂碩電源等已經開始往上游延伸,進入工業機器人領域,我們認為,在市場進入者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只有具有核心技術壁壘或行業應用壁壘的企業才更有可能勝出。在標的的選擇上,我們更加看重往機器人產業鏈上游延伸的企業,即擁有機器人單體和關鍵零部件技術的企業,看好上海機電、匯川技術、機器人、博實股份、巨輪股份和新時達,同時建議關注成立機器人合資公司,并對產業鏈有良好規劃和布局的慈星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