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新年剛過不久的AWE大會上,海爾高調發布了新建成投產的智能互聯工廠。在海爾的描述中,我們看到的不是他們工廠廠房、設施、機器人、設備的先進性,也不是他們的產能有多大。更多可以看到的是,作為一家老牌大型制造企業,他們在制造模式和商業模式的變革!
首先,用戶在網絡上與海爾進行交互,產生更豐富的個性化需求,之后通過海爾靈活高效、有個性化定制能力的供應鏈和工廠,去滿足用戶需求。在整個過程中,海爾的智能互聯工廠通過與用戶、供應商、企業之間的資源連接,實現了內外互聯、信息互聯、虛實互聯。
與傳統制造和商業模式相比,海爾的智能互聯工廠至少發生了三個重要轉變:產品評價,從內部評價轉變為用戶評價;采購,從零部件采購,轉變為模塊供貨方參與設計的模塊采購;產業鏈關系,從各方博弈轉變為利益共同體的共創共享。
顯然,當社會各界還在熱議工業4.0,很多人并不太了解工業4.0到底意味著什么的時候,海爾邁向智能互聯工廠的這一步,意味著中國制造業的變革已經來臨。
工業4.0這個概念進入中國是2013年4月,而海爾發布其網絡化戰略則是2012年底。與此同時,其智能制造戰略也在馬不停蹄的推進中。此番海爾在AWE大會上高調發布智能互聯工廠之后,人們才恍然大悟,在智能化制造中,網絡化與智能化密不可分。
這不能不讓我們對即將到來的制造業變革充滿期待:中國制造業能否在工業4.0時代異軍突起,實現彎道超車?
一、B2C到C2B,顛覆商業和制造業
在德國工業4.0聯合工作組發表的《工業4.0實施建議報告》中,有一句不太為人注意的話:工業4.0是全世界網絡化和智能化的一部分。
現在大多數人更愿意在技術層面上去談論工業4.0。但是,當我們把目光落到“網絡化和智能化”的時候,我們應該想到,工業4.0給我們帶來的,絕對不僅僅是技術本身的進步,而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一場商業與制造業的顛覆變革。
在我們談論這個“基于網絡物理系統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名稱之前,我們更應該來看一下現在,甚至是過去已經悄然發生的商業變革:這就是互聯網企業做得轟轟烈烈的社群、O2O、粉絲經濟。
在大多數傳統制造企業還仍然只顧著做自己的B2C業務,還只是把互聯網當成一個廣告發布和產品銷售渠道的時候,互聯網企業的商業變革,海爾的智能工廠都應該讓他們警覺:制造業在互聯網上能夠發生的事情,絕不僅僅是廣告和渠道,而是建立起了企業與用戶交互的平臺。企業通過與用戶的交互來完善產品的設計,甚至是找到創新的點子;通過與用戶的交互產生大量的粉絲,從而實現B2C模式向C2B模式的轉變。
這種轉變,正是基于工業4.0所帶來的商業與制造業顛覆變革來實現。
二、抓長尾的定制化時代
用戶互動的C2B模式,意味著定制化時代來臨。這為制造業帶來:新機遇——抓住長尾經濟;新挑戰——如何低成本、高效率實施。
從克里斯·安德森《長尾理論》一書中我們能夠了解到,在互聯網時代,商業和文化的未來,不在于傳統需求曲線上那個代表“暢銷商品”的頭部,而是那條代表“冷門商品”的經常被人遺忘的長尾。
在“短頭”經濟中,20%的熱門產品,帶來80%的收入,并且帶來100%的利潤。而在“長尾”經濟中,這20%的熱門產品,將集中為10%的更熱門產品,其進一步分化為2%的大熱門產品和8%的次熱門產品。2%的大熱門產品,帶來50%的收入和33%的利潤;8%的次熱門產品,帶來25%的收入和33%的利潤。剩下的90%長尾產品,將帶來25%的收入和33%的利潤。從利潤上看,出現了三分天下的3個33%!
誰還敢忽略小批量、多品種和個性化定制?
制造業的市場現狀,也告訴我們,只有抓住定制化的長尾產品,才能超越行業平均。
以中國家電產業為例。在家用空調方面,中國的產量已經占到了全球的76%,冰箱冰柜、彩電也超過了50%的占比。
然而2014年整個產業增長規模卻處于放緩的局面。另一份來自產業在線的數據顯示,國內的空調、洗衣機和冰箱的銷售額增速均低于5%。
這意味著,在沒有顯著增長的市場里,想要占有更多的份額,只有關注“長尾”這一條路可以走。
抓長尾,定制化,必須建立用戶交互的平臺。讓用戶參與產品的設計,甚至是全流程的參與,讓用戶在整個全流程的參與中獲得美好的體驗,最后實現C2B的訂單。
C2B的美好之處在于,企業既抓住了市場上的長尾機會,同時,在與用戶的交互過程中,讓他們成為企業的用戶。這樣企業就不必再通過廣告來招攬客戶了,省卻了傳統制造商業化必須的渠道與廣告費用。
比如,海爾2014年收入2007億元,同比增長11%;利潤150億元,同比增長39%,利潤增幅是收入增幅的3倍。其中,線上交易額實現548億元,同比增長2391%。這就是效果了。
聽起來如此美好的長尾,如何才能抓得住?
三、打造工業4.0的網,抓捕定制化的魚
那么,從哪里入手呢?讓我們從工業4.0的供應鏈模式和制造模式構建,看看企業是如何實現高效C2B的。
首先,是要構建一條全新的、能夠實現個性化定制的、靈活的生產線。這樣的生產線意味著:高效,成本最優,資源利用率最優。因此,從訂單生成,到生產訂單的自動下達,再到生產,這一鏈條的信息化打通勢在必行,否則根本無法管理。
定制化的另一個好處是,部分原材料可以基于已經獲得的訂單,去向供應商下單采購,而不必儲備大量庫存。這樣,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信息化打通,又是勢在必行的。
以上兩個信息化鏈條(用戶與企業,供應商與企業)的打通,即為工業4.0中的“價值網絡的水平集成”。未來軟件端的云化和互聯網化,將會促進實現工業4.0的水平集成。
要實現更好的個性化定制,構建新的產品研發流程也非常重要。傳統的產品研發過程,是市場部門做調研形成產品規劃,交給研發部門關起門來進行新產品的開發。
而在定制化的C2B模式下,一切都變了。首先是用戶參與到產品研發的過程中。其次,原材料供應商也會參與進來。甚至,生產設備供應商也會參與進來。只有這樣,才能找到一個各方都更加滿意的最佳方案。
雖然很多企業已經有了PLM (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 和IPD (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 的研發體系,然而這些都還是一套封閉的開發體系。未來,一個既可以使得眾多的相關者參與研發,而又能保障數據安全的云研發平臺一定會出現,相應的CAx(將多元化計算機輔助技術的綜合叫法)工具也會云化,而可以讓所有參與者共享,云化的模擬仿真技術會讓企業即使不做樣機也可以有信心直接批量生產,同時,PDM (Product Data Management) 的數據可以直接導入生產。
這樣的研發流程,讓企業在符合產品標準和質量的前提下,迅速把個性化的產品設計導入到生產,同時讓用戶獲得商品購買全過程中的最佳體驗。這就是工業4.0中的“端到端的數字化集成”。
從個性化的訂單生成,到快速靈活的個性化設計,到快速靈活的導入生產,還需要從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層面到生產線層面的打通。這樣的打通,需要生產線必須與上層的軟件系統緊密結合在一起,具有非常深入的數據采集和交互的能力。這樣的打通會使企業有充分的數據可以對生產狀態、工藝狀態、設備狀態等等,進行可視化及分析,由此帶來基于分析結果的動態調整。這就是工業4.0中的“企業內部的垂直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