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道奎認為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到期,用工難、招工難又加劇了進程。至于大家擔心的機器人與就業是不是有矛盾?沒有矛盾,因為現在中國很多行業是缺少的。還有一些行業,人是做不了的,但是從長遠來講,機器人替代技能的勞動者,必然是一種趨勢,所以中國從大的框架結構下,考慮未來人的再培訓、再就業,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以下為演講實錄:
曲道奎:尊敬的懷部長,各位領導,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報告的題目是工業4.0與機器人技術,最終談的問題就是導致制造模式的變化,剛才德國的柯曼先生也談了工業4.0的東西。大家都知道,現在最熱的幾個概念,一個是機器人,3D打印,工業4.0,都是制造模式的變革,智能制造,我非常贊同懷部長講的,我們要把握一個方向,方向是什么?智能制造也好,數字工廠,這是一個大的趨勢,現在這個點在什么點上?真正我們處在短的點上,所以今天我談這方面的內容。
第一部分,工業4.0與第二次機器革命。剛才柯曼先生談了4.0,我這里就不詳細談了,只做一個簡單的歸納,大家知道我們現在進入工業4.0革命,為什么能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第一是社會發展到現在的必然階段,首先從內部因素,技術的支撐,無論是網絡化技術,智能傳感,大數據,機器人等等,這是我們技術的支撐,具備這個條件了;第二個是外部的因素,市場的變化,定制化,個性化,產能過剩,傳統的制造模式,根本就不可能完成,這是內外交替的過程。第三,勞動力短缺,勞動成本的上升,這不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直接因素,而是加速了。第四個是該發生的還是發生了。
那么工業4.0到底是什么東西?德國的柯曼先生談了一些東西,我覺得總結兩句話,就是CPS,就是信息、物理、系統結合到一起。
我們可以再理解一下,工業4.0,主要談的是什么?是一套模式和體系,而不單單是談了4.0的概念,為什么有這個體系?產品、個性、內外因素,社會發展到這個階段,已經進入到這個轉折點了。
它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改變現有制造模式,第二個,它更關鍵的一點是一種新的游戲規則,在這種規則下,機器人與網絡、大數據起了一個重要的支撐作用,未來我們1.0和我們4.0怎么來分工,未來存在一個游戲上規則性的問題。
與工業革命,就是4.0相對應的,現在機器,我們叫第二次機器革命,就是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到現在為止,都叫第一次機器革命,它的主要分水嶺在哪里?第一次機器革命,是突破了人類和動物的肌肉力量,今天是第二次機器革命,它更多的是人類的智慧力量,所以要把智能加進來。那么支撐4.0模式變革的是第二次機器革命,假如沒有第二次機器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只是一個框架,在第二次工業革命里面,它最大的區別,第一次在效果、規模、質量,第二次是對信息和智能的開發,它更具備程序性。
下面我們來談一下,在第四次工業革命與智能制造下的機器人技術,是什么樣的技術,需要什么樣的智能機器人來支撐?我做個簡單的概述,傳統的機器人,機械手也好,機械臂也好,是一種可編程的設備,新一代的機器人,脫離了機械設備的概念,更多納入了網絡、信息的傳感,包括醫療、服務、軍方、國防安全等等。另外,是整個內涵全部外延。
在這個范圍內,機器人的范疇由過去的工業機械手,拓展到醫療、國防、服務等。
我們再看一下,我們2025下面的機器人是哪一類?也是包括了我們智能傳感,而不是過去的智能設備,或者單一的機械手的概念。在工業化和智能化回歸里面,智能制造又是什么概念?
最后我們做一個小節,就是新北京下對機器人的需求和變化,第一是范疇的變化,過去的機器人就是特種機器人、機械手的概念,現在我們再談機器人,就是新一代的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醫療、養老、康復、家用,包括現在的可穿戴設備,現在真正談機器人,是一個家族的概念,而不是單一的機器人的某個設備。第二點從功能的變化,過去就是從高端裝備方面,今天重點發生的是人,人怎么來體現?第三點是支撐技術的變化,過去主要是機械、電子、控制,今天更多的是加入了網絡、大數據、智能傳感,第四是應用領域的變化,過去是簡單的工業里面,現在進入航空航天、醫療康復、社會服務方面。中國要搞機器人,我們應該搞什么?我們應該在這里邊做一個詳細的規劃或者分解。
第三部分,談一下現在機器人正在加速驅動模式的變化,為什么?全球目前面臨一個大的制造模式的變化,原因是勞動力成本,產能、市場需求的個性化、定制化,這些內部、外部因素的變化,導致制造模式必須變革,所以工業4.0是提出了一種新的制造體系。那么在這里邊,技術紅利提供了支撐。
第二點,就是中國現在制造模式,就不管國際怎么發展,中國目前的模式是難以持續的,勞動力密集,低成本,低附加值,對環境的嚴重依賴。現在導致中國的整個制造業必須轉型升級,怎么轉,從哪轉,這是要面臨的一個問題。
第二點,我們看一下,機器人對新的模式能否形成支撐,我們做了一些分析,一方面從技術上,技術上如果不支撐,那僅僅是個夢想。第二種是網絡能力上。第三點從技術因素上,提升效率和質量上,機器人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
第二個因素,我們看一下成本,假設人這一方面,跟機器人比,我們有很多問題,但是人是不是便宜呀?恰恰通過這些年中國改革開放,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上升,這是中國的一個進步而不是我們的弊端,從這點來講,機器人的價格,這十幾年下降了50%多,中國人的成本,這十年上升了幾倍。從投資角度,也具有了廣泛應用的條件。
另外一點,從質量、效率、管理等一系列的附加值的提升。這是機器人的優點。
還有一點,就是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到期,用工難、招工難又加劇了進程。至于大家擔心的機器人與就業是不是有矛盾?沒有矛盾,因為現在中國很多行業是缺少的。還有一些行業,人是做不了的,但是從長遠來講,機器人替代技能的勞動者,必然是一種趨勢,所以中國從大的框架結構下,考慮未來人的再培訓、再就業,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最后我們做一個結論,制造模式變革,機器人技術支撐,從可行性來講,機器人技術提升,機器人價格大幅下降,使機器人大批量應用成為可能。第三個,勞動力短缺,勞動力成本上升又加速了這個進程。
最后,我們做一個小節。第一,剛才談了,工業4.0是一種趨勢和規則,而不是簡單的我們在技術上的進步,到現在它已經成為必然的發展方向,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種規則,在大的規則下,是網絡技術提供了基本的平臺支撐。機器人和智能設備成為了設備支撐。第三,從創新角度來講,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常態,未來的發展,因為產能過剩,因為信息化、數字化,全球的透明化,使競爭越來越加劇,競爭加劇的最終結果,創新成為我們的一種常態。最后一點,企業的轉型、升級、變革成為永恒的主題,不可能因為我們模式變了,就進入了穩定期,一直在轉型、一直在升級,為什么?現在整個技術的變化,相關支撐技術的變化,環境的變化,成為變化的常態。最后一點,就是中國整個轉型升級,新的模式變革也好,都有一個黃金窗口期,抓住了這個機遇,就像前三次工業革命的追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