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產業作為工業4.0的底層基礎,已受到了業內企業的普遍重視。由于業務相近,A股電梯企業轉型機器人的案例屢見不鮮。分析人士認為,由于業務和機器人關聯度較高,電梯企業向機器人轉型具有先天優勢,今年電梯類公司通過資本運作注入機器人資產將是并購重組領域的重要看點之一。但實現工業4.0并非簡單的智能化生產,更重要的是搭建工業4.0平臺,實現上下游企業的系統化運作。
試水機器人領域
新時達日前公告,擬支付現金6229.15萬元受讓上海曉奧享榮汽車工業裝備有限公司32.7850%股權,同時以現金方式增資7062.96萬元,交易完成后合計持有曉奧享榮51%股權。上海曉奧享榮汽車工業裝備有限公司原系由日本國曉奧總公司出資設立的外商獨資企業。公司聚焦于為汽車工業提供柔性機器人生產線的研發、設計、制造和安裝調試,客戶主要為各大車企。
事實上,上海機電、康力電梯、博林特等電梯公司已紛紛進入到機器人領域。上海機電在2013年就布局機器人領域,公司注資入股納博傳動,形成“核心零部件+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三駕馬車驅動的業務架構;康力電梯則在今年年初增資參股紫光優藍40%股權,進入服務機器人,紫光優藍主營幼教、商業導覽導購服務機器人,聚焦于智能家居、教育裝備、家庭健康三個領域;博林特今年3月16日公告擬以自有資金出資1億元,設立全資子公司沈陽博林特智能高科機器人有限公司,主營工業機器人業務。
分析人士指出,機器人的核心在于核心零部件和工業自動化控制,電梯制造業本身就屬于高端裝備制造,轉型機器人領域不僅滿足自身需求,還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技術基礎實現產業化。據最新統計數據,2012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達到26902臺,同比增長19.2%,2013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機器人市場。預計2015年,中國機器人市場需求總量將達35000臺,市場潛力巨大。
“目前在機器人領域,我國本土市場多被國際巨頭所壟斷,本土的工業機器人市場份額太小,而系統集成業務是國內工業機器人產業鏈最賺錢的環節。短期而言,有系統集成基礎的企業或已經與外資合作的企業轉型成功機會大一些。”一位投行人士表示。
重塑產業鏈條
對于傳統制造企業借助工業4.0實現產業升級,業內人士表示,“制造業企業往工業4.0拓展,不是簡單的智能化,很重要的前提是要能接受開放、實現信息的互聯共享,尤其是打通向消費者的信息流。從這點上來說,一般的代工企業不大可能做得到。而有工業基礎和品牌基礎的大企業,能快速整合供應鏈資源,利用大數據或互聯網重塑企業產品設計、生產、營銷、物流、售后整個價值鏈。”
國海證券認為,工業4.0通過網絡技術,對生產制造實現實時管理,與工業3.0的流水線大批量生產不同,“工業4.0”流水線可實現小批量、多批次生產,可以靈活為消費者度身定做個性化定制商品,對企業的柔性化生產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為國內領先的電梯生產企業,廣日股份也在探索未來工業4.0產業化的可能。記者走訪廣日股份電梯生產車間時發現,包括鈑金加工、焊接、車間物流等各個環節對機器人的應用已十分普遍。機器人利用率的提高正在改變著廣日的生產方式和效果,最顯著的表現是生產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原來人工焊接某一個電梯部件要1分鐘,現在用焊接機器人替代人工焊接后只需8秒。同時,一個機器人可以代替8個工人的工作量,成本優勢盡顯。
據廣日股份相關負責人介紹,經過多年的推進,廣日股份信息化平臺覆蓋率已超過95%,已經初步實現了自動化設備之間、生產線之間、車間之間以及業務流程不同環節之間的互聯。以電梯生產主線流程為例,從營銷到技術、制造、質管各個環節,通過銷售互動平臺、CRM、LDS、EDS、PLM、ERP等系統的有機串聯,實現數據信息、指令的共享和傳遞。結合車間內隨處可見的MES可視化操作終端,實時對流程進度、生產進度、生產計劃進行監控、反饋和調整,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及業務流程的效率和準確性。
“工業4.0是中國制造提升的必然路徑,未來公司將利用在裝備制造領域積累的資源和能力,嘗試打造出可以復制的數字化工廠和智能制造的模式。”廣日股份上述企業負責人表示,目前公司在系統集成方面已經具備了較為成熟的經驗,未來將整合內部和外部的資源,打通軟硬件系統,形成可以廣泛的應用到工業制造領域的系統集成解決方案,滿足制造升級過程中個性化的應用需求。
廣日股份3月26日晚間發布年報,公司去年實現營業收入45.42億元,同比增長11.3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扣非后的凈利潤6.65億元,同比增長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