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機器人走進家電行業在今天來看也不是什么鮮聞了,全球最大的家電制造基地遍布我國珠三角和長三角一帶。去年海爾集團的萬員裁員,其中就產生了“機器人”與人奪崗位的輿論大戰,且不管這場較量如何,在工業化快速發展的今天,機器人走進家電行業只是時間與技術的問題了。

家電行業機器人應用現狀
我國家電業蓬勃發展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和20世紀90年代前期,家電企業幾乎都在巨額利潤的推動下迅速實現了規模擴張。但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由于城市市場趨于飽和,家電產品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別是最近幾年,隨著家電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多數企業的產品價格都有較大幅度的下降,同時用工成本的逐年高漲,企業利潤水平也逐年降低,最終導致家電生產企業利潤持續下滑,有的甚至已經出現了巨額虧損。家電行業在內外環境的壓力之下,將面臨痛苦的轉型,自我完善,進行產業升級,提升家電工藝裝備的信息化、數字化、自動化水平,實現精益生產管理成為該行業關注的熱點。
家電行業在轉型之際,機器人無疑也將參與這場變革,2014年年初,上市公司機器人與海信電器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海信電器將和公司共同成立合作團隊,重點布局自動化工廠規劃、自動倉儲物流、機器人自動化應用等方向,并對海信電器未來3年的整體自動化業務進行評估與規劃。這是機器人公司與家電企業的首次戰略性合作,機器人公司相關負責人向《機器人市場與應用》記者表示,與海信電器的戰略合作符合家電行業未來發展趨勢,將自動化裝備與家電工藝裝備相結合,本次合作可以有效地推進公司戰略合作伙伴的市場策略,使公司加快實現長期發展目標,將成為機器人全面進軍家電行業的良好開端。
其實,早在多年前機器人人就進入家電行了,只不過機器人概念比較模糊,在行業內通常不叫“機器人”,而是叫“自動化”或者“機械手”。美的集團“精益生產”部門人士向《機器人市場與應用》記者表示,美的多年前就開始研究自動化生產技術,迄今研發費用過億元。目前美的很多產品生產線中都應用了自動化與機械手,早在2010年,美的集團家用空調生產車間已廣泛應用各類三軸、四軸機器人;美的洗衣機部門今年以來就又完成了5臺50公斤級機器人聯動協調控制,很多生產線24小時連續生產開始成為現實。在冰箱生產線中,鈑金箱架、吸塑成型切邊等環節也開始采用自動化、機器人運作。據了解,在美的生產線上,很多半成品的抓舉、運輸過程都是由自動機械完成操作,一些上螺絲、焊點等需要高度精細和高頻率重復以及艱苦甚至高危的環節也逐漸開始引入這些自動設備。
繼去年裁員后,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不久前自曝,今年海爾將再裁1萬人。裁員主要原因是制造業務的智能化減少了用工數量。富士康CEO郭臺銘還曾經發布過一個“百萬機器人計劃”,表示“要在5到10年內看到首批完全自動化的工廠,并在數年內通過自動化消除簡單重復性的工序”。 被稱為全球最大的空調壓縮機生產企業的美芝,也從去年開始實行用機器人代替普工的變革,投入費用高達數千萬元。在今年4月,格蘭仕發布消息,宣稱將斥資30億元升級自動化工廠,運用智能機械裝備改善生產線。該企業智能改造的微波爐總裝車間,目前單線人均效率比傳統生產線提升了62%。
由于近年來人工成本不斷上漲,同時對產品制造過程中的柔性化需求越來越高,XCY研究院分析師唐桂榮表示,預計在家電行業應用機器人實現自動化生產的模式即將爆發,這必定是未來制造業的戰略大方向。但是要求未來家電行業無人化工場生產模式或許有些不現實。
機器人在家電行業能否通吃?
據《機器人市場與應用》記者調查,目前運用在家電行業的機器人多數為半自動化半智能機器人,并非我們想象中的具備“人形”并且能從頭到尾完成一整件工作的全能型機器人,要是完全自動化和智能化生產應用,目前來看基本沒有這種可能。從成本考量,完成單一動作的機器人基本是依靠半智能半機械的原理,成本也較低,要是全智能和自動化,其成本就太高了,美的集團“精益生產”部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如果實現全自動化和智能化,無論研發、制造還是維護的成本都肯定要比工人高得多了,日本某公司曾推出過類似人型的全能機器人,但基本都是用于技術展示,很難真正應用在生產過程中。所以這種完全類似“人”的機器人在短期內取代人是不現實的。
不過,富士康則很早就規劃過以機器人實現無人化工廠的構想。郭臺銘就提出“百萬機器人計劃”,預計到2014年至2015年期間能夠實現每年100萬臺機器人的生產規模。到2016年則計劃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化機器人生產基地,產值突破500億元。
如果富士康的機器人計劃順利實施,其機器人勞動力就已經幾乎與眼下員工的工作量相當。因此在郭臺銘考察時就已經有學者提出了新的課題—大批機器人上崗后,短期內將擠占人類崗位的現象不可避免。
對此,郭臺銘則有自己的想法,“富士康的年輕人將重新學習操控機器人軟件、應用和維修,變為機器人的應用工程師和軟件工程師,通過操作機器人的手和關節來完成生產。”他同時強調,未來在某些車間,機器人將扮演生產的“主角”,“把單調重復的工作交給機器人,這是中國制造業向世界發出的一個信號。”
“單純從完成簡單工序的機械手來說,多數工廠都能保證運營成本比工人要低。”海爾集團一位工作人員這樣介紹。不過他表示,引入機械手的目的其實并非完全為了降低成本,其中保證生產的規范化、精度化算是最重要的原因。“這些機器人完全可以保證長時間按照統一標準完全不走樣地完成重復動作,這是機器人與人相比的最大優勢。”
在“機器代人”的產業轉型升級中,有些地方還出臺相關政策扶持,廣東順德地區是家電行業比較集中地區,2014年7月順德及時出臺了“機器代人”扶持政策,鼓勵家電、機械等行業的制造型企業通過智能裝備、成套自動化生產線等技術改造更新技術裝備和設備。骨干企業通過技術改造核準(或備案)且智能設備購置金額超過500萬元的,將可獲得對設備購置費10%的財政部補貼,單個企業補貼額更是最高為100萬元。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機器代人的步伐,不過也有電子行業的人士指出,電子消費品制造不屬于高危行業,而且更新換代快、單一型號產品生產周期短,因此至少在短期內完全由機器人生產不現實也不劃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