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華南理工大學自動化科學與工程學院的李智軍教授看來,能助人出力的“外骨骼機器人”裝置代表著這一領域真正前沿的發展方向。對一些喪失運動能力的殘障人士、中風患者,能采集信號,聽主人心意指揮,助人出力的智能機器裝備會非常有幫助。“可穿戴在身上,替代斷肢的運動,所以可以被視作是我們殘障身體的另外一套骨骼。”李智軍也承認,這其實就是逐漸將鋼鐵俠理想現實化的科學實踐過程。
目前,李智軍和他的團隊伙伴們已經做出了柔韌度、自由度很高的“第三代外骨骼機器人”。“過去傳統機器人的用力,只能用蠻勁、剛勁來形容。砸一樣東西就往死砸扁為止。現在我們的機器人設計,是有很大動作柔性變化空間的人類服務型機器人。這些機器人未來可以用于服務偏癱或是殘障人士。不但是局部的智能手和智能腿可以實現替代,全身骨骼軀體都可以實現了。”李智軍說,“我們現在做的第三代骨骼機器人,柔韌性和自由度數已經做到了世界領先。這個機器人已經可以做到全身有22個活動自由度。智能手目前可以做到5~6個自由度。腿部可以做到3~4個自由度。”也就是手靈活的能力,已經可以像人手一樣抓握雞蛋、開門、玩魔方。“可以利用阻抗系數,自主調節智能手力度的大小。開門時知道力度要開始大后來小,不會一直出蠻力,把門鎖握壞。”李智軍解釋。但是,當下的機器人還做不到能拿起一張紙,或彈鋼琴曲這樣的靈活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