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戰略機器人網綜合消息)甘肅省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近日簽署協議,共建實驗室。建實驗室的目的,是以百億級像素的文物三維實景采集機器人“敦煌小子”的研發為基礎,用數字化技術還原文物和文化遺產,以科技助力文化產業。
幾年前,蘭州谷倉影像科技有限公司遇到難題,最好的照相機拍出的影像不過2000多萬像素,不能用來鑒別文物,更不能用來復制文物。因此,這家公司向省自動化所提出,能否研發高精度圖像采集技術。省自動化所于是向省科技廳申請了科技項目。這種技術麻煩,原理卻簡單,就是把一幅畫分成兩幅拍,精度就增加一倍。依次上推,精度逐漸提高。但是手工縫合圖像時,誤差率太大。省自動化所又研發智能化控制技術,自動縫合圖像。
這樣,六軸智能百億級像素采集系統誕生了,圖像精度滿足了需要。
可是,這種機器只能拍平面的敦煌壁畫等文物,不能拍陶罐、器物等文物。市場的需求就是研發的目標。省自動化所繼續研發,讓物品臺架、鏡頭、機器本身都“活”起來了,拍一個器物時,像削蘋果一樣旋轉著拍,然后自動縫合圖像。這樣,經過5年研發,百億級像素的文物三維實景采集機器人“敦煌小子”誕生了。同時,獲得1項國家發明專利和4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今年11月16日,在深圳舉行的高交會上,中科院把“敦煌小子”請到展臺上展出,并商定雙方共建“數字博物館技術聯合實驗室”。11月23日,在中國博物館協會舉辦的2014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上,獨此一家的“敦煌小子”引起了轟動。河南省博物館提出要上百臺“敦煌小子”,陜西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等大館也要求合作,北京的公司聞訊專程趕來。但是,這些仍然只是“意向”而已,因為“敦煌小子”目前只有“實驗室版”,沒有“市場版”。要打造“市場版”,還要進行工業化設計,制訂各項標準,更需要2000多萬元的投入。目前,省自動化所正緊鑼密鼓開展工作,準備掙大錢。省自動化所所長李濤說:“以前我們搞科研從查資料出發,目的是報項目、評職稱;現在我們搞科研從市場需要出發,效果就是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