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本體市場競爭將越來越大,價格越發透明,賺錢也就變得越來越難。在今天,大家其實都已經意識到了低價根本就不是國產機器人的出路,但為何低價戰略卻依然存在?這點值得所有國內行業人反思!
其次,機器人行業內有些人說做機器人集成應用做得好是可以賺錢的!這話似乎有些以偏概全了。目前在國內的機器人企業中,有百分之八九十以上都是機器人系統集成企業,而不是機器人本體企業。
▼ 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商分布圖(610家) ▼
數據來源:MIR DATABANK
其中國內機器人系統集成企業數量占據中國機器人企業數量90%以上,因系統集成的壁壘相對較低,所以與上下游議價能力較弱,毛利水平也不高,但其市場規模要遠遠大于本體市場。
國內機器人系統集成企業普遍規模較小,絕大多數廠商的年產值并不高,企業中營收規模超過1億元的不超過100家,絕大部分企業系統集成業務營收不超過3000萬元。其中,營收規模超過3億元的“大企業”也主要集中于汽車四大工藝領域。
整個行業其實只有這部分龍頭集成商企業才能真正賺到錢。
▼ 國內機器人系統集成商行業覆蓋情況 ▼
數據來源:MIR DATABANK
集成商數量近年雖正在增長,但成氣候的少之又少,可預見在不久的將來,很多小規模的集成商將被市場無情的淘汰或被“大魚”吞并。
為什么有些機器人企業“不賺錢”?
1、對于本體廠商而言,研發和生產成本“太高”。
工業機器人是一個綜合性非常高的學科。想要在行業內有立足之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做算法、仿真、設計、驗證、測試等等一系列研發突破。而制造業從來都是重資產行業,研發設備都比較貴,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支撐很難有所突破。
抄?當然可以,也是所有行業技術突破的必經之路,但想要掌握核心技術,老老實實把坑都填平了才是長期戰略。
生產成本這一點更多地是針對國產機器人。因為機器人里有核心三大件,電機、減速機、控制系統,這三樣占了機器人本體的大部分成本。
▼ 工業機器人主要成本構成 ▼
數據來源:互聯網整理
伺服系統約占24%;減速器系統約占36%;控制系統約占12%;機械本體約占22%;其他外設約占6%。核心零部件三大件占工業機器人成本大頭,約72%左右。
▼ 核心部件進口,國產變化 ▼
數據來源:伙伴產業研究院
關鍵基礎部件中,減速器控制器在國內大部分知名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均已實現自主生產,但和國際水平仍有差距;而另兩個關鍵基礎部件伺服電機和減速器,國產可用的資源非常少,仍大量依賴進口。
試想有可能零部件廠家給到大客戶的最低價格已經逼近你的成本價了,這樣一來,國產機器人根本沒法玩。
所以只要進口品牌一降價,國產品牌就會被逼上梁山。在2018年越來越多的國產機器人品牌選用純國產零部件配置以降低成本,提升自身競爭力。
2、對于大部分系統集成商而言,這個行業就是夾縫中求生存。
受限于非標自動化產業的產能、貨期、付款、服務,以及產品一致性、穩定性等因素的桎梏,能夠在國內真正突出重圍的系統集成商寥寥無幾。
國內集成商兩極分化太過嚴重。
大項目意味著高風險,高技術,同時也附加高利潤,小型集成商不敢接也沒能力接。
而小項目雖意味著低風險,技術要求少,可競爭者多,最后廝殺下來的利潤根本無法給企業本身造血。
因此大部分機器人系統集成商深陷于事多、利薄的產業窘境,面對上游本體商和設備商,無法獲得他們過多的專業資源和技術支持,同時也要面對自己本身項目周期過長,資金風險較大,付款條件嚴苛,人力資源不足等因素,行業痛點頻頻的狀態下夾縫求生存!
既然難賺錢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做?
1、資本追逐。
很多人以為做機器人可以賺錢,或者根本只是想靠機器人這個名頭圈錢。
根據互聯網數據統計,截至2018年9月末,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投融資規模60.3億元,其中涉及兼并購案例12起,融資案例52起。相較于2017年,2018年工業機器人投融資規模有所減小,主要系大額的兼并購案例較少,資本市場逐漸趨于理性,傾向于尋找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
2、機器換人大勢所趨。
制造業企業已經開始考慮是用機器便宜還是用人便宜。
未來工業機器人價格還在持續下降,制造業員工薪資則上升趨勢不改,預計這種趨勢仍將繼續,剪刀差會越來越大,機器換人動力會越來越強。
▼ 工業機器人時薪計算表▼
資料來源:互聯網
根據經濟學人智庫(The EIU)的報告分析:
到2020年,我國絕大數省份的制造業從業者的時薪將超過 25 元/小時,江蘇、浙江、廣東將超過 35 元/小時,北京與上海將超過 40 元/小時。
考慮到機器人效率更高,一個機器人可以替代多個人,所以單從成本的角度來看,目前機器人的成本未必比人工成本高。但預計未來大概率機器人成本將繼續下降,而人工成本將繼續上升。
機器人行業下半場,如何穩住自身,布局未來是每一位機器人行業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文章來源于機器人在線,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