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機器人的應用日趨廣泛和深入,業界普遍認為,“機器人革命”已經來臨,人工智能、機器人產業不但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也將深刻地改變全球制造業的分工格局。
房企碧桂園也玩“跨界”
年初,曾任發那科中國區常務副總經理的沈崗加入碧桂園,任職碧桂園集團副總裁兼機器人總負責人; 7月,廣東博智林機器人公司注冊, 9月,碧桂園正式對外宣布成立博智林機器人,5年投資800億,引入10000名全球科技精英,將在順德打造10平方公里機器人谷;實現從人才培養、到核心技術研發再到生產制造的產業生態圈,為機器人產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為了表示進軍機器人行業的決心,會上還詳細宣布碧桂園的神速進展:
在人才儲備上,自7月啟動招聘至今,博智林機器人已吸引了來自牛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海內外知名高校的超70名博士加盟,計劃引進10000名全球頂級機器人專家及研究人員。碧桂園已在江蘇區域開啟機器人控制研發、機器人機械本體研發、集成與智能制造研發三大類共10個方向工種的校招工作。
在校企合作上,博智林機器人對接了15家高校和2家科研機構。國內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海外有美國密西根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日本東京工業大學,以及中科院、寧波市智能制造研究院,并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研發等方面達成合作。
機器人版圖拓展上,成立之初博智林機器人就完成了對近20家企業的投資并購工作,其中有9家企業簽署了收并購合作協議。這些投資收購主要聚焦在機器人行業的核心技術、包括核心零部件生產商、核心設備的系統集成商、芯片、工業4.0物聯網,工業管理軟件,人工智能語音識別等,利用現有企業好的技術和產品,借助其平臺發展。
相對于房企大佬碧桂園火力十足的進擊機器人領域第一槍,家電巨頭美的的機器人之路是穩打穩扎、徐徐圖之。
2015年,美的起步布局機器人業務。“美的不只是家電”,美的正式成立了專門的機器人部門。同年8月,美的與全球工業機器人四大巨頭之一日本安川成立合資公司。第二年,美的向德國機器人巨頭庫卡提出了收購要約。庫卡的優勢在工業機器人和系統集成業上。雖然收購要約遭遇不少反對意見,但2017年1月,美的仍以292億元、溢價36.2%收購庫卡,美的在庫卡持股比例超過94.5%。1個月后,美的又宣布與以色列Servotronix公司之間達成戰略合作交易。后者生產機器人的四大核心部件——伺服電機、驅動器、運動控制器和減速機。通過合作和并購,美的正在補齊機器人制造產業鏈的核心能力。今年3月,美的和庫卡成立合資公司,在廣東順德聯合建立工業機器人生產基地,到 2024年機器人產能達到每年7.5萬臺,是現有產能的四倍。國際機器人聯合會預測,2025年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100萬臺。庫卡就占了一成。
相同又不同的背景下的變革
2018年《財富》世界五百強出爐,佛山兩家企業上榜——“美的”排名323、“碧桂園”排名353,都在佛山順德,都提升了一百多名,都是跨界進軍機器人產業。
美的收購庫卡背后帶來的是其背后一系列德國知名汽車企業的訂單,這自動化率最高的汽車行業,這國際一流品牌都將會是美的進軍工業機器人的敲門磚,為美的今后“國際化”戰略鋪好路。
美的公司的轉型之舉一是看到了家電行業未來,中國的家電市場在經歷多年的高速增長后在2014年見頂,2014年下半年開始增速劇減,家電公司的營收也受其影響呈現平穩甚至下降趨勢。早在2015年之前美的就開始往技術創新方向的強制轉型,30億元建立全球創新中心、砍掉不盈利產品、停止購買廠房、縮減人員,投入70億元在自動化、信息化領域,提高平均自動化率達到17%;這是新時代企業制造升級必經陣痛。二是在提升本身的制造水平的過程中,美的也看到了新的業務增長點—“智能制造+工業機器人”領先模式。
美的在大手筆收購庫卡后對外首次公示的發展計劃是注資庫卡,共同成立3家合資公司,以拓展工業機器人、醫療、倉儲自動化。
同樣都是切合自身需求下的變革,碧桂園的機器人涉足領域似乎要廣泛的多。
建筑工作的高危性質、用工成本的急劇上升,用工荒正成為房地產開發商不得不面對的事實。雇用機器人意味著人力成本減少、工期縮短,甚至從安全性、準確性來說,機器人都是不錯的選擇。
作為一家全產業鏈覆蓋的房地產企業,碧桂園在建筑、裝修等領域,機器人的需求巨大。碧桂園已在國內外實施了超過2000個項目。每年建造幾十萬套房子,對砌磚機器人、鋪地磚機器人、外觀質量檢查機器人等建筑機器人有著巨大的潛在需求。產品涉及建筑、裝修、機器人餐廳、智慧家居、現代農業、醫療、智能制造、倉儲物流等應用領域。
而圍繞著房子,需要一整套配套服務。如果每個社區采用10個安防智能機器人,那就是2萬個。如果每套房子安裝智能照明、自動化烹飪設備、家庭清潔機器人,那就是上百萬套智能設備。同時,機器人對于實現碧桂園整體效率的提升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機器人的應用將有效提升物業,教育,大健康醫療,酒店,新零售等各項業務。
在未來,博智林機器人也會主要以SSGF高質量建造體系的智能化、機器人化、機器人餐廳,智能制造為切入點,逐步向智能家居、現代農業、醫療等行業發展,通過人工智能、機器人等科技手段,推動中國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
大背景下的共同崛起,彎道超車也是可能
碧桂園和美的看好的是制造升級的機會,現在投入未來更容易卡位。
和不少制造行業一樣,機器人行業的國內涉及企業較多,但都很難觸及核心,如果延續這種套路,機器人行業在未來也不會有大的發言權。
目前國內的機器人產業鏈關鍵環節缺失,零部件中高精度減速器、伺服電機和控制器等依賴進口,以成本最高的減速器為例,目前精密減速器市場大半被日本企業占據,當下國外機器人在減速器上的成本在15-20萬,而國內的成本卻在30萬左右,比國外機器人成本高出近一倍。在伺服電機方面,國內公司的整體份額低于10%,在驅動器上同樣如此:國內80%的驅動器需要從歐美和日本進口。
國外的巨頭廠商往往能以巨大的采購量和簽署排他性協議能夠獲得比較優惠的采購價格,而且很多工業機器人廠商本身就是核心部件的提供商,比如日本發那科是世界上最大的專業數控系統生產廠商,安川和松下都屬于全球最大的電機制造商。
如果按照這種趨勢發展,未來在這個行業中,中國制造仍舊是低端生產的角色,干辛苦活掙辛苦錢。無論是工業機器人還是服務機器人,在運動控制、伺服控制、減速機,包括人工智能和傳感器上的技術都是相似的,中國今后如果想真正的成為制造強國的話,必須要在這些核心技術和核心零部件的生產商有突破,未來五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的增長會非常快,介入機器人產業,方向正確,完全有可能在這五年之內實現彎道超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