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與資本對于AI的青睞,機器人行業似乎正在進入資本的洗禮期。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目前國內的機器人企業已超過4000家,但并非每一家企業都可以拿到融資解決“溫飽問題”。由于機器人產業從研發到生產整個供應鏈周期十分漫長,資金問題成為制約很多機器人企業快速發展的一大瓶頸。
也就是在當前機器人行業的凜冽寒冬下,今年年初,由一群歐洲留學歸國的年輕人在2015年9月創立的馬路創新科技拿到了京東集團領投的 6000 萬元 A 輪融資。該企業主要致力于為電商和零售業倉儲研發“貨到人”揀選機器人系統,包括AGV(自動導引運輸車)搬運硬件、智能倉儲管理軟件系統及調度算法等。
2017年5月,居家家在廣東落地的倉儲中心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工作人員”,100臺亮眼的粉紅色“小馬”搬運機器人在其中井然有序地穿行、轉身、停車、移動貨架、自動充電。倉庫總管戴先生,笑瞇了眼,操著一口濃重的廣式普通話,“機器人系統的上線,原來150個工人的活,現在40個人就能干了,大大的降低了管理難度,同時效率也是原來人工的3到4倍。”而改變這一切的正是馬路創新科技提供的產品。
作為故事的主角,馬路創新科技創始人兼總經理劉哲很少在媒體露面,創業兩年來也只參加了為數不多的行業展會。接觸過他的人評價其“極客、低調、踏實、耿直”,典型的技術男。
同樣“低調務實”也成為了馬路創新科技保持的風格。“在我加入公司之前,網上能搜到它的文章不超過一只手指頭。”馬路創新副總經理何燕萌打趣到。但優秀的團隊跟先進的技術,顯然無法讓這只“潛力股”完全隱身。也就是在創業兩年后,便吸引了京東的注意力。
在智慧物流方面的研發京東可謂是牟足了馬力。劉強東曾表示,“京東將要打造智慧物流的技術型公司,并以X事業部為首的三大無人智慧產品的研發為基礎。”如今,在全自動化倉儲的布局上,京東目前在國內做的已經是首屈一指。
馬路創新科技之所以能吸引京東,劉哲認為,“主要在于京東非常看好我們的技術團隊,同時也看好馬路創新產品在大規模倉儲中的服務能力。”目前在工廠的單倉實時調度運營中,馬路創新科技的“天樞系 統”能同時調度近200臺AGV,處在行業領先地位。
不過,作為技術流的劉哲沒有一絲技術領先后的滿足,他認為,“技術的成功只是底層基礎的搭建,有效的與應用場景結合才是產品的成功。”從馬路科技創新創辦之初便定下這一路線,“我們是一家機器人公司,絕不僅僅局限于倉儲領域,未來會向全行業提供智能輸出。”劉哲拿起手中的咖啡搖了搖,喝了一口,眼神里透著堅定。
從挑戰賽到智能倉儲機器人
劉哲與機器人結緣起始于其高中生涯,在那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時代,劉哲勇于嘗鮮,參加了英特爾創新大賽,并且他和團隊研發的自動收盤機器人拿下了當時的一等獎。
“比賽本身沒什么,但它讓我意識到機器人是個復雜的主體,以至于我在后期的學習生涯中研究過機器視覺、大數據等與其相關的學科。”劉哲回憶到,它就像種下的一顆種子,然后在他的內心中會不斷地發芽。
2007年,劉哲考上法國巴黎理工學院,在這里他也遇到了日后跟他一起創業,擔任馬路創新聯合創始人的王悅翔。
在就讀博士期間,劉哲還曾帶隊獲得美國 NASA火星地表重建全球挑戰賽第一名。畢業后,他來到深圳,加入大疆,領銜自動巡航、視覺避障和圖像穩定等項目,并且在2015年,參與了阿里舉辦“云上貴州”全國智慧交通算法大挑戰”,取得了第二名的優異成績,僅僅通過優化全市紅綠燈間隔時間就能幫助一輛私家車從市中心到市郊節約近25分鐘。在最終的匯報展示上,時任貴州省省長聽著匯報也肯定地點了一下頭。
在深圳這座城市里,看著騰訊、華為等林立的高樓大廈,創業之心就像是一種魔力,催促著劉哲不斷地去逐夢。伴隨著國內阿里、網易、京東入局的無硝煙電商大戰,劉哲看到了背后爆倉問題是當今電商物流面前的一大考驗。無疑,AGV機器人+計算機算法能有效的解決該痛點,并且基于此前參加阿里巴巴活動的智慧交通類腦神經網絡算法,剛好可以加以改造應用在AGV機器人的調度上。于是,他便開啟了自己的創業之旅,投身于智能倉儲機器人系統的研究中
“我最近在做一個項目,你近期有怎樣的規劃?”
“我想做酷炫的技術”
“好的,那你到我團隊來吧!”
這是在2015年劉哲與大學好朋友王悅翔的對話,彼時,后者是法國Vinci集團大數據部分項目負責人,研究全法高速公路出入車輛數據分析、車輛識別和追蹤、用戶畫像及行為預測。投身到創業之后,馬路創新科技團隊在兩個星期實現了一萬平米虛擬倉的調度算法,7個月研發出第一代樣機,2個月完成第二代樣機,1.5個月完成第三代樣機。
劉哲覺得,“過去十多年在海外的學習、研究和工作經歷,是他和團隊能快速研發和迭代的堅強后盾。” 目前馬路創新科技團隊有將近70人,其中海歸技術人員占70%左右。
打造有中國特色的“Kiva”
顯然在互聯網戰場中,唯快不破的打法深入人心,但與互聯網有著本質區別的是,技術驅動是機器人行業的核心。目前機器人行業有市場前景但技術還不是特別成熟,匹配產業發展的服務模式和產品體系也都不完善,想要獲得快速的發展無疑有著自身技術壁壘的企業才會有更好的期待。
劉哲告訴記者,“馬路創新科技所有的機器人系統軟硬件模塊全都是自主研發,從激光避障模塊到二維碼識別及AGV定位模塊,從中央調度算法到AGV結構設計,每一行代碼、每一個零部件的設計圖紙,都出自整個團隊之手。”正是基于團隊強勁的研發能力,使劉哲在產品的穩定性、技術的可迭代性以及性價比上充滿信心。
據馬路創新科技方面介紹,傳統作業模式一個揀貨員平均每天揀選1,000件貨物效率就不算低了,而采用貨到人(GTM)理念的AGV件貨效率可達到6秒/件,換而言之,同樣的工作時間,保守估計機器人可節提升揀貨效率200-300%。這也就意味著機器人可以極大地推進物流速度,方便買家和賣家。另外機器人也可以降低錯單率、產品損耗率和訂單消耗品開銷等,將大幅降低配送中心的運營成本,實現低價勞動力。
此前,馬云曾在公開場合表示,“目前中國日快遞量將由當前的1億件/天,在7年內迅速增長到10億件/天。”但在短期內,以倉庫為代表的基礎設施以及工作人員很難增加數十倍。所以在未來,以馬路創新科技為代表,提供規模化集群調度方案的機器人企業將成為行業的必然趨勢。
同時,我國的倉儲資源相對分散,并沒有像亞馬遜那樣在大倉內使用上千臺 Kiva 機器人的場景。擁有 520 萬平方米的倉庫京東,已經是國內最大的倉儲企業之一,但占市場份額只有 0.5%。這也就意味著,中國的AGV一般都是在更小的范圍內進行更高密度機器人集群的調度,這個對調度系統對業務流程的優化、以及AGV的靈敏性要求將更高。不同于行業同類的競品,馬路創新科技會對服務的每一款貨物的海量數據都做整合,實現更精確的調度控制。而整個倉庫調度的系統取名為“水晶球”系統。
劉哲告訴記者,“水晶球系統寓意著我們的產品能撥開客戶對倉庫管理的迷霧,在未來能幫助他看清楚倉庫效率的瓶頸。” 目前馬路創新科技已經在冷鏈、醫藥、電商等領域與多家企業展開多元化合作。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倉儲物流時代的變革號角已經吹響,其未來的市場空間不可估量。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8-2023年中國倉儲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營業性通用倉庫面積約9.98億平方米,同比增長4.5%;冷庫總容積約12008萬立方米,同比增長12.5%。在冷鏈、醫藥、電商等多領域倉 儲物流發力的同時,為其提供倉儲研發“貨到人”揀選機器人系統的馬路創新科技將會有著更大的市場空間。
著名風險投資家馬克·安德森曾表示,市場是決定一家創業公司成敗的最重要因素,一個有著大量潛在用戶群的市場,才能引導公司做出好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