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戰略機器人全媒體記者 葉兮
如果一定要在中國評選三個最不能惹的女人,那么名單毫無爭議:企業圈的董明珠,媒體圈的胡舒立,金融圈的劉姝威。
或許后兩個名字你并不熟悉,但第一個名字幾乎家喻戶曉。
先來說說后兩位不能惹的女人故事吧。
媒體圈的胡舒立:高起點 高格局
胡舒立女士是中國新聞屆最傳奇的女性,她的外公是《申報》的編輯,母親是《工人日報》的編輯,叔祖父曾是文化部副部長,也是魯迅先生的好友,絕對的出身名門。
胡舒立先后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美國福坦莫大學。1998年,胡舒立創辦《財經》雜志,并擔任主編11年,由于《財經》確立了"獨立、獨家、獨到"的辦刊方針,發表的報道又鋒芒畢露,從而引發了中國證券市場的大地震,同時《財經》雜志也一夜成名,胡舒立也因此被《商業周刊》冠以證券界"中國最危險的女人"。
2009年胡舒立創辦了財新傳媒,成為媒體界的標桿存在。
金融圈的劉姝威:手撕藍田 一戰成名
劉姝威一戰成名的故事源自于2001年的藍田股份手撕大戰。
藍田股份,1996年上市的這家農業養殖公司,是農業部首家推薦上市的企業,曾經被媒體冠以 “中國農業第一股”,風光無限。上市之后更是講出無數“夢幻般”的故事,比如藍田股份養的鴨子一年能狂下300只鴨蛋,個大味美價值不菲,“一只鴨子一年的利潤相當于生產兩臺彩電”。
這只能下金蛋的明星,在劉姝威發表文章質疑之前,就早已引起了監管和媒體的關注,光是證監會的進駐調查,就有有四次之多,但并沒有給出結論。之后《粵港信息日報》的記者蘇征兵前往湖北洪湖做暗訪,看到“水產基地異常冷清”,他的報道后來被劉姝威引用到了《內參》的文章上。
2001年,劉姝威在只供監管層領導閱讀的《金融內參》上發表了題為《應立即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貸款》的一篇文章。
600字的文章發表之后,藍田股份的反擊堪稱流氓企業的典范:首先總裁副總裁親自上門來撕;其次是通過法院直接起訴劉姝威和蘇征兵;最后用下三濫的手段寄送一堆恐嚇信,信上號稱“1月23日是你的死期”。在后來央視的采訪中,劉姝威流下熱淚,坦言當時壓力巨大準備“以死相拼”。
不過這種驚懼并沒有折磨劉姝威太久。她收到起訴通知書還沒到一個月,藍田的10余名高管就陸續被拘留查辦,后因“涉嫌提供虛假財務信息”被陸續判刑,更是牽出讓經退休5年的農業部財務司原司長孫鶴齡,后者被開除黨籍并判刑8年。劉姝威自此一戰揚名。
揚名后的劉姝威,又在2015年6月份股災之前盯上了一直存在巨大爭議的樂視網,并連續發文抨擊樂視的財務數據和商業模式。雖然當時不少專業投資人質疑劉姝威的文章“專業度不夠”,但她出手的時間點選的實在是無可挑剔,以至于盡管無數人唱空過樂視,但媒體記住的幾乎只剩下劉姝威。
企業圈的董明珠:除了格力空調,做機器人也是第一大女強人
董明珠是何許人,是身經百戰的鐵娘子,當年無論是國美的黃光裕,還是美的的方洪波,都沒在她手下討過便宜。更何況董大姐既懂江湖,也熟朝堂,2012年珠海國資委給格力集團空降了一個周少強當總裁,削權意圖明顯。結果這位周總裁,沒過多久就被蹊蹺地曝出“一頓飯喝掉12瓶天價紅酒”,最后被一擼到底。
董大姐和劉老師都是猛人快語的性格,比如董大姐在魯豫的節目上喊“能不能給點飯給老子吃?”劉老師則在朋友圈里評論保監會領導講話:“頭頭是道,內奸監管,草!”。當然,兩人也有不一樣的地方,比如在對待雷軍同學身上,劉老師寫過多篇夸贊文章,董大姐則時而贊,時而罵,感情復雜。
提起董明珠,永遠繞不開的就是格力空調。
董明珠1990年進入格力做業務經理。1994年開始相繼任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經營部部長、副總經理、副董事長。并在2012年5月,被任命為格力集團董事長。2017年2月6日,福布斯發布2017中國最杰出商界女性排行榜,董明珠列首位。
自董明珠領導的格力電器從1995年至2005年,連續11年空調產銷量、銷售收入、市場占有率均居全國首位。在長期的市場實踐中,董明珠摸索出一整套獨特的經營方式,銷售模式連年創新,被空調界同行及新聞媒體譽為“格力模式”其獨創性的區域銷售公司模式還被經濟界、理論界譽為“二十一世紀經濟領域的全新革命”,并被評為“廣東省企業管理現代化優秀成果”。
造機器人,董明珠也是信誓旦旦。
機器人已經成為格力這盤“工業多元化”大棋中關鍵的一子,也是董明珠近年最樂于向外界展現的事物。
格力集團從2012年底開始實施“機器換人”,相繼成立了自動化辦公室、自動化技術研究院、自動化設備制造部等部門,到現在成立了專門的公司。在兩三年的時間里,格力在這方面的投入就達到100億元。
格力電器相關負責人表示,從2013年開始,格力自主研發的智能裝備就已小規模外銷,到2016年底,外銷設備產值超過10億元。
目前,格力已自主研發近100種自動化產品,覆蓋了工業機器人、智能AGV、注塑機械手、大型自動化線體等10多個領域,擁有20多項設計專利。產品真正多元化,除了格力空調、大松生活電器、晶弘冰箱、格力手機等消費品,同時還有模具、機床、工業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等工業產品。
2017年9月,董明珠第三次大手筆投資河南,這一次,她帶來了150億元,要在洛陽造機器人,建中國洛陽自主創新智能制造產業基地。據悉,此次項目占地5000畝,一次規劃,分期實施,全部建成后預計實現年產值超過300億元人民幣。
延伸閱讀:與格力相愛相殺的美的 直接收購庫卡,成全球最頂尖機器人廠商
2017年年初,美的正式完成了對機器人公司庫卡集團的收購,收購總額達292億元。2016年,美的集團營收達1470億元,遠超格力的930億元。
美的盡然愿意以超過50%的溢價去收購這家機器人企業,不難看出美的對其是十分的看重,這究竟是為什么呢?美的為何如此心急!
知君仔細的分析了一下這件事,發現主要還是有兩個原因。
1、擺脫美的集團過度依賴家電銷售的局限。一方面隨著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進入家電競爭領域,比方說小米這個互聯網巨頭。他們不僅加劇了市場競爭,還逼迫傳統企業不得不打價格戰,因為互聯網企業往往有著更低的制造成本。
另一方面,中國的家電市場逐漸飽和,大家現在都是在向外發展,國內空間基本被瓜分完畢。美的這些年海外戰略已經完成不少,收購了東芝的家電業務。
2、戰略轉型,這幾年美的一直在喊去產能,開辟“第二跑道”。這機器人就是美的挖掘的第二跑道。這幾年美的手握近千億現金,放在手中收益太低,所以也很有必要將其花出去。戰略收購,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格力未來的發展就是機器人生產,用自動化設備生產自動化設備。”董明珠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表示,這不僅預示著格力想要向“智能制造”轉型,更表明出格力想要涉足機器人產業的野心。
從各自的布局不難看出,針對工業機器人的布局,美的采取的措施是先從“用”開始,提升美的家電制造的效率,讓美的的主要業務更強。同時,美的也逐漸把工業機器人培育成一個產業,美的采取的是開放、戰略合作的方法,而不是獨自上路。而董明珠的“機器人夢”也不僅僅是幫助自家的制造業“機器換人”,而是要幫助更多的制造業“機器換人”,成立自己的智能設備產業研究園,一直追求“掌握核心科技”的格力目前似乎是打算單打獨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