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說一件事,SZ市的某家機器人企業快不行了,人員削減大半,高管去做了微商,廠房也一度易址,怕是連工資都得四處舉債了。
這對于普遍業績飆升的機器人行業而言,怕是如同滾沸的熱鍋中漸漸下沉的浮雜,雖然格外不入目,但并非個體現象。為什么機器人企業飽受著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煎熬?為什么國產機器人一片叫好的同時還需要看別人的臉色?這個讓人愛恨交織的行業,既有做實業的艱辛,也有炒熱度的激情。
工業機器人:萬家競研 上下受制
自2013年以來,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消費國。2014年消費5.6萬臺機器人,同比增長超55%,占全球總消費量的1/4。2015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售量為6.85萬臺,同比增長19.9%,預計2017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突破8萬臺。
中國工業機器人連續三年被稱之為全球最大市場,無論外媒還是國內媒體紛紛報道這個囊括著巨大生機的市場吸引了全球頂尖機器人廠商的駐足和大舉進軍。
與之相比更甚的,是國產工業機器人企業的競爭基數越來越大,從各行各業轉型而來的工業機器人企業紛紛瞄準市場,呈現出萬家競研的狀態。
整個行業都在鼓吹號角、沖鋒陷陣,但需要清醒認知的是,工業機器人上下受制,核心零部件的掣肘將在一定時間內繼續存在,而終端應用企業對工業機器人的價格壓制與付款周期同樣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之一。
核心零部件的痛楚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減速機占工業機器人本體的成本約為 36%、伺服占比 24%、 控制器占比 12%,這三大核心零部件基本占據整個本體成本的72%,尤其是減速機仍然是國外品牌的優勢性陣地。
盡管目前國產的減速機企業正在奮起直追,巨大的需求也使得相關品牌快速受益,但核心技術的短板并不能在短時間內得到解決。有資料表明,在全球前十五位重要申請人中,日本企業占據了11席,可見目前日本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具備雄厚的研發實力,在專利技術方面的競爭優勢明顯,中國國內專利申請人無一上榜。
可見,我國工業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要想從本質上獲得突破,都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投入。
終端應用的尷尬
國產工業機器人除了技術上的軟肋,還飽受著利潤低微、無錢可掙的壓力,即使是銷售千臺的大企業,也因為本體的“有量無價”而尋求自己做集成的道路。
換言之,本體企業,你要想擴大規模,光賣本體是不掙錢的,那么你需要自己做集成,而顯然集成又是一個拼錢拼人拼背景的行當。
系統集成企業,你要想發展壯大,沒點經濟的后臺,沒點高端的人才,沒點行業的資源,估計幾年之后仍然上不了臺階,結局自然尷尬萬分。
對于系統集成商而言,項目的應收賬款考驗著企業的資金承受能力,此外,如何讓自己的體量實現一個大的跨步尤為困難。當前,我國3C電子行業的系統集成商,大都是億元以下的規模,1億元到3億元的企業屬于中等規模,3億元的企業少之又少,要想跨越到5億元的門檻,更是艱難。
服務機器人:游資杳至 虛實兼生
從機器人的功能特點上來講,服務機器人與工業機器人的一個本質區別在于,工業機器人的工作環境都是已知的,而服務機器人所面臨的工作環境絕大多數都是未知的。
現階段,服務機器人市場相對而言更加復雜,一方面機器人生產廠商對下游應用市場真實需求不清晰,下游應用企業和應用場景分散,機器人企業分身乏術,開發周期長;另一方面傳統企業在智能化轉型的過程中對于應用服務機器人如何有效解決自身痛點,依然模糊不清。
此外,中國的服務機器人尚處在產業化發展初期,產品呈現功能單一化、初步智能化的形態,大多屬于一臺“聰明的機器”。但如果服務機器人想要復制PC的發展路徑,一臺“聰明的機器”是遠遠不夠的,人們需要的是一臺“顛覆人類生活方式的機器”。
盡管如此,服務機器人市場吸引了大量專業資本和個人資本的進入,不斷被刷新的融資金額讓這個行業虛實兼生,眼紅耳熱的情況更加明顯。
當大量熱錢都涌入行業的時候,能做好產品的企業彌足珍貴,浮云遮望眼的現狀容易讓一部分人迷失走散,大眾創業的行業很快將斷送一部分空有一腔熱血的青年。
本文不唱衰調,僅希望所有有志之士在歲末年初的時節多一些理性,多一點認知,行業無限好,愿君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