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隱現40萬億元藍海
2017年汽車科技行業收獲頗豐,關于無人駕駛的相關創業項目已經累計獲得近百億美元投資,隨著各類政策的陸續落地,各家無人駕駛技術研發公司紛紛大展身手。這些都表明,無人駕駛已經駛入了一個不斷加速的軌道。面對全球上萬億美元規模的汽車市場,業內普遍認為,無人駕駛對汽車產業的變革之大,遠超福特T型車誕生對汽車產業的影響。無人駕駛技術應用之后,現有的汽車的技術、能源、設計都面臨顛覆性的變革,未來將成就40萬億元的市場藍海。在政策層面,2017年各國政府不斷推出關于無人駕駛的鼓勵性政策,其中中美兩國在自動駕駛的技術、資金投入方面全球領先。2017年我國更是將人工智能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加速相關立法及扶植政策。作為中國無人駕駛的領頭羊百度更是喊出2018年量產無人車的目標。
除了政策的有力扶持,資本的涌入也在助推無人駕駛的發展。自動駕駛領域融資在去年6.3億美元基礎上繼續保持高增長,從側面也反映出資本對行業前景的看好。
2017年2月份,福特宣布將在未來五年投資10億美元到美國自動駕駛公司ArgoAI;6月份,drive.ai收獲高達5000萬美元的B輪融資后,又在三個月后獲得來自Grab的1500萬美元投資;10月份,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CapitalG領投了Lyft的10億美元融資。
國內方面,百度在去年下半年成立了一只規模為100億元的自動駕駛基金,用于無人駕駛領域的投資與扶持;同年9月份,景馳科技宣布完成5200萬美元Pre-A輪融資。
面對科技公司的激流勇進,傳統車企自然不甘落后。
記者注意到,去年4月份,奔馳母公司戴姆勒與博世宣布合作,將在2021年之前推出明確的車型;同年10月底,克萊斯勒與脫胎于谷歌的無人駕駛公司Waymo合作的Pacifica自動駕駛測試車的宣布將進入密歇根州,在冬季的雨雪天氣中對測試車進行更嚴格的測試。
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盡管經歷了幾輪技術和資本的爆發,但目前大部分公司都在測試階段,沒有真正投放車輛試運行,這意味著無人駕駛藍海仍在,后來者還有機會。
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無人駕駛行業仍處于產業初期,技術落地還面臨很多具體問題。可以確定的是,自動駕駛將給包括汽車制造、乘車服務在內的整個出行產業鏈帶來變化,但是不確定因素也大量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無人駕駛汽車大熱,催熱了市場對于擁有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背景的研發團隊的需求。目前,哪怕是Uber這樣的行業先行者,都面臨著此類人才需求不足的問題。
上述人士認為,隨著無人駕駛行業的發展,市場對于這些人才和創企的需求將會持續升高。這就意味著,這一領域的創企和專業人才將會在未來獲得資本的重點關注。
智能物流機器人成新風口
隨著傳統行業不斷地與科技碰撞。依賴人力的物流行業,也正努力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從傳統模式向機器人智能物流升級。
伴隨著電商發展,快遞包裹量也在不斷增加,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快遞已進入單日快遞億件的時代。隨著包裹量的增長越來越快,物流行業需要思考如何為“未來的日均10億個包裹”做好準備,這使得使用機器人來節省人力成為了一個常見的做法。電商巨頭亞馬遜的步伐最早,其2012年在全美倉庫中就部署了1.5萬臺機器人。此外,國外也成立了很多物流機器人品牌,如硅谷公司Fetch Robotics、印度公司Grey Orange Robotic的Bulter、日立HITACHI的智能機器人等。
使用無人倉是實現機器人智能物流的重要一環。機器人技術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物流動作可以被智能化設備所取代。京東物流CEO王振輝最近就表示,京東無人配送站點會在近期開始運營。加上此前,京東物流已經在上海“亞洲一號”投入使用了全球首個全流程無人倉,京東無人機和京東配送機器人已在常態化運營,加上京東在宿遷的首個無人機機場的正式啟用,標志著京東物流的全供應鏈“無人化”正在實現。
除了京東外,電商巨頭阿里和蘇寧,物流巨頭申通和圓通等均加大了無人倉方面的布局,阿里去年8月份啟動的惠陽無人倉是我國實際投入使用的規模目前最大的無人倉庫;蘇寧雙十一前全面上線了云倉庫;圓通則從上海中心開始,正在大面積上馬自動分揀線,無人倉正在我國遍地開花。
隨著各家巨頭的積極布局、新銳創業公司的迅速崛起,各大企業紛紛加入了智能物流機器人的市場布局和研發中來,尤其在我國大力推行中國制造2025以及企業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智能物流機器人已被認為是下一個風口。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一些制約智能物流發展的問題,例如成本高企,才能有效發揮智能物流系統的作用,以及無人機配送能否廣泛應用到實處還需要2018年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