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嘯遠(音譯)從未如此“自豪、緊張”過。3月24日,這名計算機專業的學生第一次帶著研發了兩年的機器在上海科學會堂參與了“古典詩詞接力賽”。
他視這臺機器為“女兒”,取名為“九歌”。他非常期待這次在眾多記者、專家和學生面前九歌會有怎樣的表現。
與九歌競爭的人是兩位中國詩人,比賽規則為雙方輪流答題接龍,即用前一首詩的最后一個字為開頭作詩,在最短時間內作出最好的詩即為獲勝。
九歌可以利用易嘯遠及其七人團隊開發的高級語言人工智能,從30多萬首中國詩歌的數據庫中分析并獲取靈感。“她可以學習數據庫中詩歌的文體、象征手法和韻律,”易嘯遠說。
經過六首詩的比賽后,九歌領先了。這場比賽令觀眾們嘆為觀止,眼看著機器在幾秒內作出既充滿韻律感又運用象征手法的詩句,而詩人則難以跟上這種快節奏。
盡管如此,競賽并未到此結束。在第七輪時,其中一名詩人背誦了一首七言絕句,詩句交織使用了橋、古巷和新月等意象。
當時大廳非常安靜,這是當天最復雜的一首詩,易嘯遠因為緊張而不停的用手指敲擊輪椅。
大約三秒后,九歌對出了這首詩,詩句描繪了升起的月亮、高臺和北極星。觀眾爆發出了陣陣掌聲和歡呼聲,但是易嘯遠卻眉頭緊鎖。
主持人,也是比賽的裁判,認為九歌對出的詩句象征性較弱。詩歌中的月亮和北極星互相抵消了彼此的象征含義,因為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月亮往往代表純潔、端莊,而北極星則代表著莊嚴和權威。
“所以說這首詩描繪的畫面是矛盾的,”他說。
易嘯遠在后臺說,裁判說的很有道理。他說:“盡管九歌可以使用與古詩相同的雙關語和文體,但還是不能理解人類的微妙感情和邏輯,這才是令詩歌具有吸引力的地方”。
盡管遇到了這種小難題,易嘯遠說他對九歌的表現還是很滿意的,因為這是九歌第一次對戰真正的詩人。“我不會輕易放棄的,”他一邊輕笑一邊拍著輪椅說,“九歌也不會放棄”。
易嘯遠出生在云南玉溪的一個彝族家庭里,6歲時就患上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罕見的骨疾病,雖然身體生長受到了阻礙,但是他在學校表現非常突出。
2012年,在云南21萬高考大軍中,他排名第16,考上了清華大學。他的專業是計算機,是清華大學最有名,也是最難的一個專業。現在他是一名研一的學生。“殘疾人需要的不只有錢和同情,更重要的是,我們也有機會創造自己的未來,為社會做貢獻,”他說道。
易嘯遠將他的學士學位論文寫進了九歌的算法中,經常連續好幾天糾正計算機程序到深夜。九歌的名字就是參考了他最喜歡的戰國時期詩集《楚辭》。
“開發人工智能就像是養個女兒,創造每個部分的時候都需要極其細致,不然就會功虧一簣,”他說道,并表示他從媽媽那里學會了責任一詞的含義。他的媽媽辭去了護理教師的職位,專門來北京照顧他。
他說:“我的家就是我的全部,就像我就是九歌的全部一樣”。
“我希望我的寶寶能夠通過深度學習,最大化地實現她的潛力,擺脫物理限制,就像我一樣,成為一個有知覺、可以享受美妙詩歌的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