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來科技的最熱詞,那一定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今年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去年的圍棋人機大戰。您見過了人工智能下圍棋,但肯定沒見過它參加高考。在成都,就有一個被列入了國家科技部“863”計劃的高考機器人,它通過學習,已經有了跟人類不相上下的解題能力。那么在斷網的情況下,它會不會考贏高三學生呢?
陳昊冰 記者:我現在手中拿的是43份已經密封好的高考文科數學模擬卷,那么在接下來的兩個小時時間內,來自成都石室天府中學的高三5班、6班的學生,將會和高考機器人一同來完成這場考試。
學生:我們所有人都是為人類的榮譽而戰,這種感覺,很沸騰。
林輝 清華大學蘇州研究院大數據處理中心主任:有點緊張,我才剛想給系統燒上幾柱香。
陳昊冰 記者:經過了兩個小時的考試和緊張的判卷之后,現在人類和機器人的考卷已經都出分了,我手上的這一份就是43個高三學生的試卷,現在我算了平均分是106分,這一份是機器人的考卷,分數是93分,可以說在這一場比拼當中,人最終還是戰勝了機器人。
符紅光 電子科技大學教授 博導:它主要錯在哪兒了?
比方說18題,最近張師傅和李師傅要將家中閑置資金進行投資理財,這個就是機器人就必須了解什么是投資,這里面涉及到很多的常識,這是難點了。
目前,人工智能在運算、記憶、空間等方面的能力都大大超過人類,但在做高中數學應用題的時候,很多簡單的常識它不具備,就容易失分。符紅光告訴記者,今年6月人工智能會和高三學生一起參加高考,他預測,經過三個多月的學習,高考機器人的分數能達到110分左右。
陳昊冰 記者:研究人工智能并不是為了打敗人類,而是為了更好的服務我們。比如說我手中的這一只筆,就用人工智能的技術來輔助教學。
陳昊冰 記者:在我剛剛做的過程當中,這個筆就實時上傳了我寫字的數據,像第三題沒有寫解,它就提醒我要注意規范的格式了,像第四題答錯了,它就告訴我這個知識點是在哪里。
李鵬程是成都棕北中學的副校長,也是九年級(6)班的數學老師。班里的學生從初二開始用人工智能批改課后作業,這為他每天都節省了一到兩個小時的時間。
李鵬程 成都市棕北中學副校長:老師的工作量從簡單煩瑣的批改作業,變成了一種對學生學習的一種研究,也可以說,教學的方法和備課的方法都發生了一些根本性的變化。
丁世明 成都市棕北中學校長:比如說他錯的題不一樣,每一個孩子拿到數據,他的錯題本,一人一本也是不一樣的,它讓我們個性化的教學,成為了可能。
事實上除了教育,人工智能已經在很多領域得到了應用,比如無人駕駛、智能家居、人臉識別等。
林輝 清華大學蘇州研究院大數據處理中心主任:把那些煩瑣的、重復的腦力勞動放給我人工智能吧,人類去關注與聯想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