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愛仕達收購錢江機器人51%股份成為震動行業大事,在3月9日-11日舉行的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上愛仕達的機器人亮相展會。
愛仕達機器人
記者了解到,愛仕達此舉并非標新立異,而是在“機器換人”大潮流下的順勢而為。近年,隨著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工業領域“機器換人”現象普遍,工業機器人市場與產業也因此逐漸發展起來。由于中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已經從10年前的18200元飆漲至56399元,高成本勞動力施壓下,利用工業機器人轉型智能制造成為發展趨勢,也是中國制造業的重大戰略之一。
對于“機器換人”的未來走勢,記者專訪了浙江工業大學工業工程系教授、浙江省機器換人專家組成員魯建廈,他介紹說,電器企業實現智能工廠、智能制造是大勢所趨。人工智能對電器類生產企業有重大意義。這是因為原來像愛仕達這樣的企業采取的是勞動密集型的生產模式,以人工生產為主,但隨著企業用人成本越來越高,招工越來越難,再加上很多加工過程單靠人工檢驗不能保質保量(有時候人會疲勞,每個人的判斷標準也不一致),導致加工效率較低,產品質量一致性較差。
“這幾年國家非常重視人工智能發展,而人工智能在電器產品的整個加工過程中的作用舉足輕重。”魯建廈分析說,隨著機器人技術的應用日益廣泛,其用途已經延展到了生產線、物流配送等多個領域,直接省掉人工。而隨著物聯網、RFID技術的應用,企業完全可以通過新一代技術采集到生產過程中的指令、各種實時信息,“以前,人工智能還沒有推廣的時候,很多需要靠人工進行判定,反應速度比較慢,但現在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優化計算方法,通過大數據,找到事物的規律,和以前的數據進行類比和分析,得到共性的東西。”
愛仕達展會現場
魯建廈指出,現在很多人將自動化和智能化混為一體,其實兩者有截然不同的含義,只是邊界可能有些模糊。他舉例說,現在不少工廠雖然啟用了機器人,但并不表示機器人等同于智能,經常可以看到的是,這些機器人被鐵絲網攔住,就怕誤傷到人,而所謂智能的機器人,能自動識別前方有人,做出反應,自動決策,轉變行走路線。“人工智能和自動化最本質的差異是,前者可以自我判定、實現自決策,決策后可以發出指令,又可以反饋收集到的信息,就像人類一樣,能經過大腦分析后馬上采取行動,在信息交互過程中實時判定。這才是我們所要定義的人工智能技術。”魯建廈說。
“簡而言之,人工智能具有神經網絡、能進行知識管理,進而自決策。”魯建廈進一步分析說,現在中國也有一些高端的人工智能技術,有高檔的產品,只是這些高科技沒有民用。隨著人工智能的走紅,出現了泛人工智能,但其實有的企業連自動化2.0都沒有實現。
對此,錢江機器人的總經理吳萍輝非常贊同魯建廈的觀點。他認為,現在的工業機器人還是有點“傻”,需要人工來指導。未來工業機器人的發展趨勢是能夠智能化地做人的日常行為,實現工業機器人的智能作業技術及系統,讓機器人能夠更好的適應未來智能制造的需要、各種產品的定制化需要。能夠實現工業機器人的自動預警、自動保修、自主學習。
“為此,我們將在上海等地建立研究院,投入研發,增加工業機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吳萍輝認為,這樣大刀闊斧的改革不僅勢在必行,而且要加快步伐。在“機器人西點軍校”,它們將接受各方面機能的提升,譬如實現多傳感器(視覺、力覺)信息融合,增加機器人感知能力,提高機器人操作適應性,以解決產品一致性不佳的問題;結合云端大數據和工藝參數專家系統,提高機器人編程的效率,降低機器人使用門檻;實現工業機器人智能控制應用軟件遠程開發、編譯、傳輸及載入的過程及其相關技術,工業機器人智能控制云應用平臺整體方案;增強互助協作機器人的平臺開發和行為增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