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硅谷AI實驗室(SVAIL)近日宣布,百度已開源關鍵人工智能(AI)軟件Warp-CTC,并公開了關鍵代碼,促進開發者進行人工智能技術開發。而從今年國際消費電子展(CES)的展位來看,70%的產品都和人工智能有關。
近幾年人工智能開始快速發展,BAT等企業相繼開發,但是隨之而來的是技術難題,如何走出技術困境是人工智能發展亟需探討的重要課題。

人工智能迎發展浪潮
2016年的鐘聲剛剛敲響,Facebook創辦人扎克伯格就在個人頁面上表示,2016年他的一大目標是開發控制家庭環境的人工智能技術。其實國外的很多巨頭已開始涉足人工智能行業。近來,谷歌在人工智能領域動作頻頻,它收購了8個機器人公司和1個機器學習公司,并在許多新的業務中使用了人工智能技術,比如無人駕駛汽車。
不僅是國外,國內也掀起了一股人工智能風潮。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對外披露,百度目前正在推進一個名為“百度大腦”的項目,利用計算機技術模擬人腦,已能做到2-3歲孩子的智力水平。去年8月,阿里云宣布推出國內首個人工智能平臺“DTPAI”。開發者可通過簡單拖拽的方式完成對海量數據的分析挖掘,并能對用戶行為、行業走勢等做出預測。騰訊則開放了視覺識別平臺騰訊優圖,成立騰訊智能計算與搜索實驗室。
人工智能已經成為互聯網的下一個風口,有關數據顯示,全球目前在人工智能領域有近千家公司,它們分布在商業智能、金融、安全等領域,僅2015年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交易就有近300宗。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人工智能將迎來新的發展高峰期。
中國人工智能研究落后發達國家60年
各項利好加速人工智能發展人工智能是一場新的科技盛宴,國內外巨頭都積極地參與。而在中國,人工智能亦得到了政策、社會、經濟等多方面的支持。
其一,政策支持。去年7月國務院出臺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意見明確了人工智能作為重點布局的11個領域之一,將會在智能家居、智能終端、智能汽車及機器人等領域進一步推廣應用。這是國家層面首次推出加快人工智能發展的指導文件。同時,在“201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工信部副部長毛偉明指出,“中國制造2025”目標是實現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主要措施是深入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主攻方向就是智能制造,而機器人、3D打印、智能工廠則是其重要支撐和依托。
其二,社會投入多。艾瑞報告指出,2015年中國網絡經濟增長約33%,規模超過千億,這為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資金支持。中國人工智能科研投入占GDP20%,僅次于美國,信息技術投入占“863計劃”15.5%,是國家重點投入的領域。
其三,企業加速布局。在國內除了百度、阿里、騰訊等巨頭紛紛布局人工智能市場外,其他企業也開始在人工智能的關鍵技術領域布局。比如,科大訊飛的“語音入口+人工智能”,漢王科技的人臉識別等。
中國人工智能核心技術不足公開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約12.6億人民幣,根據全球規模及主要公司市場增長率預測,2020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將達到91億,年增長率約50%。
毋庸置疑,人工智能將成為未來的趨勢。
但不可否認,技術水平將成為未來人工智能發展的一大瓶頸。人工智能的最大問題,是如何讓人工智能機器變得有“知識”,可以說目前全球的人工智能水平還處于一個幼兒時代,很多的人工智能技術水平都不高。在未來的發展中,如何讓人工智能獲取知識、表達知識、運用知識成為其發展的關鍵。而在中國,人工智能研究落后了發達國家60年,中國科學院院士譚鐵牛表示,我國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整體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在高精尖零部件、基礎工藝、工業設計、大型智能系統、大規模應用系統以及基礎平臺與數據開放共享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距較大。同時,我國在經濟社會綜合發展水平、高科技人才隊伍、高科技產業投資等方面與發達國家還存在差距。人工智能在全球引發研究開發熱潮,我國的人工智能的發展才剛剛起步,未來更需政策支持、技術突破。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每人都會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暖心“大白”。